宜兴丁蜀镇,一个历史文明的小镇,历代文人、大师辈出,远的有时大彬、陈鸣远等,近现代有顾景舟、蒋蓉、徐秀棠等。丁蜀镇的紫砂的制作享誉海外艺术的传承和发扬,离不开各时期紫砂艺人对工匠精神坚持,在丁蜀镇,有位匠人、工美大师,将这份执着刻进了骨子里,他是康熙年间陈鸣远的传人:陈友林,陶瓷世家,从小耳濡目染,1983年进宜兴紫砂厂学习制壶,得到李昌鸿、顾绍培、蒋蓉等大师的悉心教导及指点。
陈友林陈友林大师不断专研制壶技艺,沿袭古人的造型多样,自然取材的制壶理念,又勇于开拓创新。思路敏捷,功力精深,古朴中见俊秀、细腻、简洁、形神兼备、柔中带刚,而且内涵丰富。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他是一位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并将平凡的生活升华为艺术作品的匠人,他的一把代表作《曲壶》将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江南水乡,蜗牛是很常见的动物,雨后或清晨总能在路边、青苔上、树底下、花丛中看到它们的身影,背上沉重的壳,伸出头来高望,匍匐前进。富于观察的陈友林大师捕捉到了创作的灵感,曲壶就是蜗牛造型的艺术升华,线条优秀,涡线贯通壶嘴到壶把,壶体敦实圆厚,就如一只抬头准备爬行的蜗牛,动静结合,充满活力。
《孔雀壶》,构思巧妙,造型独特,色彩鲜艳而典雅,用色柔和细腻,整壶散发着浓浓的艺术气息,多种工艺结合,方寸之间足见用心。
《佛缘壶》,是一把走向内心的禅意作品,也如他内心的写照,陈友林想传递一种精神境界,一种文化思想,一种审美理念,一种心灵体悟,一种生活态度,是不断的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修炼,佛在壶心寓意“佛在我心”。
《代代封侯壶》,融入了他对生活的愿景,壶体多只泥塑猴子就是一个家族,或攀爬或远眺,形态生动,动作丰富,造型粗中有细,运用多色泥料巧妙体现,陈友林大师借壶抒情,把美好愿景融入壶中。
《双龙石瓢壶》,壶嘴包金似金珠,有“双龙戏珠”之意,用镂空的技法雕刻双龙,技艺罕见,独树一帜,无论从技艺还是造型来看都是一件富有创新的佳作。
《群花提梁壶》,获得2018年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金奖。
《四方香韵》 《寒梅、松韵》 《茶缘》陈友林大师凭着对紫砂极高的悟性和天赋,在紫砂艺术之路上不断创佳绩,作品在诸多国内大展中屡获金奖,2013年作品《梅花提梁壶》被无锡市博物馆收藏,2014年获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终身成就奖。(撰文:刘丽君于北京, 从事艺术研究与推广,外事活动策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