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泡沫化的内容领域:平台与内容创作者的自嗨

泡沫化的内容领域:平台与内容创作者的自嗨

作者: 办公室一面 | 来源:发表于2018-06-21 12:02 被阅读0次

每当一个新的平台火起来时,顺带就会涌现一大批关于如何借助内容平台实现

曝光、转化等的所谓干货内容。而这些干货真的有宣传的那么有用吗?本文作

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最近在浏览相关讯息的时候,关于时下火热的短视频领域的内容不断涌现,而就 

如何在这些平台收割流量变现的话题更是经久不衰。这些干货是否值得学习,这

些内容平台的火热是否足够真实?或者并不如我们所见。

所以,以下分享一些自己的思考。

下文的前半部有一定篇幅是给到内容或者运营从业者关于相关干活学习上的一些

小小的建议,而后半部则主要对现在内容市场的分析。

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内容成为了最不能被忽视的一个词汇,我们都经历了

内容井喷式的发展。

自微信公众平台开始,先后经历了自媒体热、直播热,到如今的短视频备受追

捧,内容的形式正呈现出多样化。

作为运营从业者,2018年以来,在我所关注的平台中,关于如何利用一些方法实

现比如:n天在抖音获取百万关注的方法,如何在快手实现点击量过百万的技巧等

相关内容大行其道。还会列举出诸如coco奶茶、海底捞火锅等借助短视频平台火

了一把的案例。

诚然,这现象像极了15、16年关于如何更好的运营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容不断涌现

的场景。

如此分析,在内容领域,大致有三类用户:

仅作为内容消费者的普通吃瓜群众

期望获取更多流量的内容创作者

借助平台火热的现状贩卖知识的内容分享者

不能忽视的是内容领域的第三类用户:借助内容平台贩卖知识的人,而这些人面

向的则是内容或者运营领域的从业者。

作为运营从业者,每每看到一个全新的平台或者刷屏级案例的时候,总是会有些

许焦虑,如何快速在新平台收割流量、转化变现?如何打造刷屏级案例?

于是在内容领域,借助平台的兴起与从业者的焦虑,贩卖知识引发更大的焦虑成

为了一种灰度现象。

如此,有些恶性循环的意味。

这些内容往往存在很大的局限,比如你可能学历如何运营好一个公众号,然后学

了如何运营好一个头条号,现在又学了如何在抖音上做好运营。

可是执行起来最终的效果并不如预想那样。

这是给到从业者小伙伴的一些建议。

内容领域发展至今的普遍套路:搭建内容平台→吸引内容创作者→吸引普通用

户,而后平台和内容创作者开始思考如何变现收割,最终或是走向平稳期或是没

落。

如抖音开始接入电商的版块,便是平台为内容创作者提供变现方式的不错的例

证,也是无数内容创作者正在趋之若鹜的内容变现的体现。

但对于每一个内容领域的玩家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用户的信息超载,零散时间

有限。内容创作者绞尽脑汁让用户能够打开他的内容阅读或者观看,平台想尽一

切办法给用户提供能够在平台停留的理由。

是的,一切的行为背后都指向一个目标:用户停留。只有用户在平台上停留,内

容才有意义(本想说有价值,但目前多数平台提供的内容似乎用有价值来形容还

是言过其实),当用户有了稳定的停留时间,平台也好、内容创作者也罢,才有

机会变现。

而问题在于目前比较火热的几家内容平台,尤其是短视频平台,内容上颇有过度

娱乐化的嫌疑。这必然导致用户与平台的粘性不足,当另一种新的形态出现,用

户很容易被牵引至另一个平台,如当年盛极一时的美拍及小咖秀。

当内容生产的出发点是为了最终的变现与收割,那么我们很难相信一款产品能走

得很远。或者内容平台的初衷相对会理智,但后续的关于生存与死亡的灵魂拷

问,也许迫使内容平台要做出违背初衷的决定,而这也同样适用于内容创作者。

用户也许一段时间内会因为某种原因在你的产品上停留,但内容消费不是刚需,

再加之内容的过度娱乐化,也造成用户对平台及内容的依赖度普遍较低。

如果用户对平台及创作者提供的内容贴上了快消品的标签,那么表面上看起来火

热的内容市场也无非是一场一夜情式的狂欢。

而狂欢往往夹杂着泡沫。

最后,说下对于内容我的一个想法。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了一个问题:短视频风头正盛,文字从业者的未来在哪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泡沫化的内容领域:平台与内容创作者的自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tyq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