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家省立医院的神经外科住院部里,来了一位奇怪的病人。
这位病人由于车祸,脑部受到了严重的创伤。但是,尽管如此,病人看起来并没有大碍,能够和医生、病友、家人进行正常的交流,甚至在家人看来,他比受伤前更加随和、幽默。
就在观察期过去,他的主治医生准备让他出院时。
一位最近值夜班的护士,给医生报告了他的一个奇怪的行为:每次他在夜间出去上厕所时,都会把一路上所有的门,都推开一遍。
医生马上给他安排了一个测试,发现他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他之所以会把所有的门都开一遍,是因为“门就在他眼前”。
这种行为极容易被环境所决定的现象,往往源自于左前额叶的损伤。
尽管知道了他的病因,医生还是决定让他出院。因为,前额叶损伤,不会危及生命。
而且对于前额叶损伤的成年病人,医生们也是爱莫能助。
这样的病人,尽管会给家人和周围人带来一些困扰,但是,有一个好处是,他们从此便会对“抑郁症”免疫。
因为,他们的情绪就像孩子一样,完全是由外界环境所决定的。
俗话说:“孩子脸,六月天。”孩子们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最近网上流行一个短视频:一个正在嚎啕大哭的孩子,随着音乐声响起,马上止住了哭声,手舞足蹈的“嗨”了起来。
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尽管有时看起来十分幼稚,但是,由环境所直接引发出来的行为中,包含着大量的有益于我们自身的生存和繁衍后代的行动。
这些行为,是几十亿年的生命进化中,所形成的本能行为。在人类出现之前,它基本上完全统治着生命的行为活动。
也就是说,不管这些行为看起来多么滑稽幼稚,其本质上是有益于个体的生存和繁衍后代的。
这些行为,保证了我们与真实世界的紧密链接。
而只有真实的世界,才能够为我们的生存和繁衍以及各种需求提供保障。
但是,随着人类学会了使用语言,这种情况开始慢慢的发生改变。而走到极端时,便出现了----阳光型抑郁。
我们人类,可以利用语言,通过一定的逻辑方式,虚拟出一个环境,我们的机体也会对这种虚拟环境,做出类似于真实环境的反应。
比如说,许多孩子在打针前,妈妈都会告诉他:“一点都不疼。”
这是一个因为自己上初中的孩子厌学,而向我求助的母亲所画的画(临摹,非原画)。
当我对她的心理状态表示关心时,她极力否认。她是一位工作狂,工作方面表现的十分优秀。
最近一年虽然经历了丈夫逝世、孩子性情发生巨大变化,她感觉自己没有受到任何大的影响。
对生活和工作依然充满着激情。但是,从她的整体构图中,却透露着明显的抑郁气息。
做这种画的人,极有可能便是阳光型抑郁患者。
对于抑郁症的患者,我们有一种直觉,就是他们容易把事情想得太糟糕,所以,对他们,我们很容易给出我们的药方:“你就是想得太多了,想开点就好了。
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大多数情况下,是他们的特殊的身体状态,影响了他们的思维模式,让他们容易出现各种负面的想法。
也就是说,抑郁本质上是一种身体状态,而不是一种病态的思维模式。
阳光型抑郁的患者,有着比正常人更加积极的思维模式,在工作和学习中仿佛有着用之不尽的激情。
他们拥有强大的通过语言来激发自己的能力,通过语言的操作,他们能够阻止一切负面情绪,甚至是身体的衰弱与病痛,进入到自己的意识。
这让他们可以杜绝一切来自环境的干扰,以最短的时间,达到自己的目标。
但是,这并不能阻止他们的身体进入抑郁状态。
当然,语言的激励能力,也是有限度的。
因为,语言所虚拟出来的环境,是一个虚幻的世界。它并不一定能够给个体,提供真实的满足。
总有一天,身体内部的抑郁,会以一定的形式,干扰到意识世界的安宁。当阳光型抑郁患者,觉察到自己这些不适时,其实他们已经抑郁很久了。
如果他们能够尊重自己的这些感受,寻求他人的帮助,或者主动的去休息一段时间。他们的抑郁症状,便不会进一步的加深。
如果,他们把这种情况视为不正常,反而变本加厉的激励自己,否定自己的真实感受。他们的状况会越来越糟,甚至会出现猝死的情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