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7752657/e8718bbe9ef20324.jpg)
《陈九川录》3-2,第6-13小节。
阳明先生说: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就是那个不自欺。
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自己的问题,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会“自欺”,所以,在心学的修习过程中,“诚于己”是最重要的。
这个“诚于己”,就是诚于自己的良知。
明知道自己有问题,但还是遵从了自己的小我,不舍得对自己的问题用针挑去,用刀切去,这就是没有斩草除根。一般情况下,别人骗不了我们,而是我们自己骗自己,我们欺骗自己的良知,暂时与它“相安无事”。老师告诉我们说:一个人,只有自己能庄严自己,也只有自己能污染自己。
自欺则被人欺。更重要的是,我们明明在做着欺骗自己的事情,却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危险已经在靠近自己,还自鸣得意。
不自欺,诚于己,才是真正的为己,才是对自己好。
接下来,阳明先生说到了一些“诀窍”。不管我们面对的问题有多少,心里如何的阴云密布,良知原本就是光明的,只需要坦诚以待。
“这些子看得透彻,随他千言万语,是非诚伪,到前便明。”
当今网络时代,资讯大爆炸,所有东西,随便网上一搜索,数以几十万字的相关讯息就来了。所以,我们了解的很多东西,都已经是被信息层层包裹起来的......很多时候,我们花了太多时间,去理解身边的似是而非的东西,却不肯去思考圣贤之言,这实在是一个吃大亏的行为。
中华圣贤文化,历经千年,仍然适用,才为真知灼见。
先生说,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妄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功夫愈久,愈觉不同,此难口说。”先生是教导弟子们,切不可浅尝辄止。再用功半年,再用功一年......看如何?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学习一门学问,会反复学习,书都用旧了、翻烂了。每读一遍,总会有不一样的体会,越来越体会到自己以前把心学看小了,把圣贤看小了......
圣贤和圣贤文化,原本就在那里,我们的心和我们的境界,决定了我们对此的理解。它如果有十层,我们可能才得到一层,就会觉得很了不起。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真正知道了文字背后的理,在心里明了阳明先生的心,才会得到想要的心法。
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一个现象——远方的道德。
远方的人受到一点苦、一点累的时候,我们会很乐意去访贫问苦,这就是远方的道德。生活中很常见,以此,很多人会觉得自己也有很崇高的一面。可是回到家里、办公室、会议室等等,我们对身边的人却不会尽量理解。如果对方稍微冒犯了我们一点,可能就会勃然大怒,原形毕露。
通过修习心学,我们能够慢慢静心、净心,逐渐明白这些事理,让良知清澈起来。
境界提升,眼里看到的,不仅仅只是善恶、是非,而是如何正确看待,从而去想、去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