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电视剧《大江大河2》,这部剧的主线是3个不同人物的成长路线:
1、宋运辉从普通技术员逆袭到化工国企副厂的职业经历。
2、杨巡从小批发市场老板到东海最大大宗日用百货老板经历。
3、雷东宝从带领农民创办电线厂的创业经历。
里面剧情跌宕起伏,人性、欲望、利益在电视剧中露骨展现,在深化改革进程中发生了微妙变化。有的人坚持原则,却失掉家庭;有的人事业成功,亲人却离开人世…
如果从新媒体角度思考,感觉里面有很多素材,可以挖掘。如果以这些做文章和做视频,预估可以出很多爆款。
比如从人物成长路线:
农村小技术员借富家千金上位,逆袭成国企厂长;
县城二房东从负债近百万2年时间再创财富神话;
比如从家庭角度:
岳父暗示女儿自强,找厂长女婿走后门遭拒;
为还贷款农村书记以身相许离异富家女;
母亲借遍村里所有人为儿创业,儿子成功后患癌;
比如从企业经营角度:
合适岗位宁愿外聘也不能内部选拔;
跟外资股权换设备的利与弊;
最让黄羽印象深刻的是杨巡跑市场的手段与方法,一个底层小角色在创业中将勤奋与吹捧用的淋漓尽致。
在做东海市场展销会时,动用了40多人将整个市所有的居委会通知了一遍,而且将主要目标客户群体定位到大妈。
因为大妈妇女喜欢逛街与购物,尤其是自己的日用百货产品贴近大众,在当时最大的日用批发市场开放前,将信息通过大妈间聊天传播,形成巨大口碑效应。
分解这个过程我看到了精准的产品,精准的用户,合适的渠道,活动的优惠。
根据产品定位人群,卖日用百货的,肯定是大众家庭用的多,而家庭是以社区为单位,尤其在当时改革政策刚开始时,拥有更多机会,搞定一个居委会,相当于搞定一个社区。
而无数个社区,就形成了巨大的网格渠道,在通过产品优惠和质量口碑,会形成1传10的裂变传播。
在这个过程中,渠道是链接用户和产品的关键点。
在我们传统行业,尤其是设备B端行业,企业对企业的业务,如果是业务员跑市场,那么每个工业区的物业管理,就是渠道,类似于社区居委会。
搞定1个物业,就能获得这个工业园区的客户情况,行业与领域,是否有需求。在适合的时间经常走动,获取各阶段商户信息。
如果想利用好这个渠道,关键点就在于打通与物业管理的链接,我在短视频上看到一个另类的方法:
销售扫楼遇到门禁系统打不开,怎么办,就说自己是送快递的,门开了,礼物一送,样本一扔,玩的就是概率,很多业务却连大堂都进不了。
如果是线上行业社群,那么这个渠道就要多进社群,才有机会,比如别人加5个行业群,你加10个、100个,改个产品昵称,就算每天在群里问声好,量多了,自然有用户主动加你。
再比如,如果想搞定论坛、贴吧渠道,那就多关注用户群体的行业论坛和贴吧,每天发一贴,把账号养活,找吧主或者投广告,也能长久搞定这个渠道。
如果是想做精准渠道,可以做各种引擎的竞价和优化,比如微信吧,围绕客户搜索词汇做大量内容标题,含有关键词,做资料包,引导用户下载和收藏,长期下来,文章质量上去了,就会长久带来流量。
电视剧中杨巡走街串巷,创业前期,将东海所有居委会走了一遍,深入到大妈妇女中间,最终引爆市场。拼的就是勤奋和不要脸。
其实回过头来看,30年前的营销套路和现在来说,没有太多本质区别。只不过渠道更多了,效率更高了,但是选择机会也多了,更加精细化、框架化。
要做渠道,首先要找到渠道,研究渠道,找到他们的利益点。精打细算,才能将这个渠道价值最大化。
就如同我们公司一样,不到10年的小公司,前面几年吃投了问答营销,将行业几千个关键词,优化到了知道、文库,4年前的问答还在持续带来长尾流量。
听老板说,一个客户最初在问答看到我们品牌,后续5年一直采用我们设备,带来了几千万的业绩,而花费成本只是区区5元(一条问答成本)。
就因为前期老板吃透了这个渠道,深耕这个渠道,每个月都在做这个渠道,虽说现在各大平台流量吃紧,成本攀高,但是越多的渠道在不断出现,比如公众号和抖音,微信群和视频号。
吃透一个渠道就能带来源源不断的流量,流量背后就是直接的用户群体,能为你和你的公司带来生存的甲方。
我定位自己是做传统B端新媒体营销的人员,不同于营销,我更关注内容创作,通过内容来收获目标客户的心智,引导用户群体的认可和关注。
不管这条路能走多长,做内容的初心不会变,给用户带来价值的原则不会变,努力成长的信念不会变,变得可能只是工作岗位,人生阅历,沿途风景。
天也快亮了,抓紧时间补个觉。今天就这吧!感谢每位用户的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