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破不说破——关于谎言的思考
一、缘起
南明是一个神奇的文化系统,不仅在系统内部汇聚了一批奇人,系统外部也环绕着一批奇人。神秘的狗蛋先生在深度语文群中神秘地出现,纵横捭阖、快意恩仇,掀起一场论辩的飓风,之后又神秘失踪。
川博远先生也是一个神秘人物,指间渡公众号的每篇文章他都会打赏,除了特殊日子会有特别的金额,一般的打赏都是19.19元。据川博远先生的说法,是一九年开始关注的,并要永久地关注下去。川博远先生的关注,成为我们坚持阅读、思考、写作的有形动力。
最近,川博远先生对谎言这个话题发生了兴趣,在后台进行了留言,指间渡同仁觉得这个话题很有讨论的价值,于是确定为本期的共写话题。
二、哲学意义上的谎言
为了生存,无论在动物界,还是在人类中间,欺骗成为自我防卫、避开危险、获取猎物(利益)的必要手段。
谎言是欺骗的一种独特方式,为人类所独有。
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语言的独特性决定了谎言的独特性。“道可道,非常道”,对于大道(真相)而言,语言既是一种揭示,也是遮蔽。换句话说,语言本质上就具有遮蔽真相的功能。只不过,大部分时候,语言对真相的遮蔽,是无意的,甚至是无奈的。,所以要得意忘言。对真相的有意遮蔽,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认为的谎言。
谎言,每个人都曾使用过,大部分时候是积极的,比如自我防卫,避开危险,获取猎物等生物意义上的功能。作为人,我们又增添了新的功能,比如安慰处于病危或愤怒中的亲人朋友,比如避免解释造成的麻烦或者真相带来的伤害。
谎言只有在伤害到别人的利益时才是消极的,应该加以制止的。
[if !supportLists]二、[endif]认知科学意义上的谎言
三岁之前的儿童,根本不会说谎。他们的所谓谎言,源自于无法分辨现实和想象。当他们把想象的景象当成事实说出时,我们以为孩子是在说谎,但会觉得可爱,甚至会逗孩子去说谎。以为孩子在说谎,当然是大人的无知,无知到讨厌的是逗孩子说谎。
三岁之后的儿童,因为有了体察对方感受的意识,为了讨好他(她)所喜爱的人,因此开始有意识说谎。这个时期的谎言,是儿童情商和智商提高的表现,如果大人从道德的角度批评甚至惩罚孩子,会抑制孩子的成长。我就曾经做过这样的蠢事,但自从明白之后,就再也没有惩罚过孩子。这时候,大人的可恶之处就在于无知得理直气壮。
四五岁的孩子,撒谎能力明显增加,但受到控制能力的限制,往往会在肢体语言中暴露出来。这时候,大人的错误做法是表现自己虚假的侦破能力,揭露孩子的谎言,甚至惩罚孩子。惩罚不能解决问题,理解孩子说谎的动机,并进行合理化解释,最好用诚实带来奖励的故事和实践影响孩子,促使孩子说真话。
儿童说谎时所面对的大人的反应模式,决定了孩子一生对待说谎的态度。
说谎是为了安全感,如果我们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孩子一般是不会撒谎的。
[if !supportLists]三、[endif]解释学意义上的谎言
谎言不是一个事实,而是接受主体的感受和解释。无论从哲学的角度讲,还是从认知科学的角度讲,都可以证明这一点,谎言是主体的认知问题。
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偏见解读对方的言说,很多时候,需要悬置我们的偏见,才能给对方的言说以最接近情境的解释。想要从谎言的纠缠中解脱出来,需要我们自己改变自己的认知模式和解释力。
如果主体处于好意,不想说出事实真相,以免影响二者的关系,而接收信息者不小心知道了真相,便会以为主体在说谎。在人际关系中,探究真相的动机,说到底还是因为安全感。如果一个人足够强大,在他(她)眼中,谎言是就很少的,因为他(她)可以理解一个人说谎的处境,反而更能理解真相。
我和草儿常常喜欢用学得的心理学知识分析周围的人,有时候也会彼此分析各自的行为。一次,草儿用她刚刚学到的武志红心理学分析我,我一时无言以对。正当草儿得意之时,犇犇说:妈妈,要看透不说透。
我们颇为惊讶,并彼此相约,相互提醒,引以为戒。当因为别人的谎言而生气时,我们提醒彼此回到对方的处境中去理解,每个人都需要用谎言来维持自己完美的形象,看穿,并帮助对方去维护,而不必说穿。
纠结于别人的谎言,只能说明自己的无知和无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