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phantom》(《歌剧魅影》,爱称“饭桶”。),让我爱上了钻钻(望海风斗)。
感谢钻钻,让我邂逅了《Elizabeth》(《伊丽莎白》,爱称“一粒沙”。)之外第二、或者说是并列第一喜欢的一部音乐剧。
2016年7月,因为《ME AND MY GIRL》而走进了宝塚的世界,因为喜欢明日海里奥(爱称“小海”)而邂逅了《伊丽莎白》。之后补过很多音乐剧,但一直把这部剧、尤其是小海诠释的这一部,列为心头最爱的剧。时隔多年,终于又邂逅了可以把具有意义的入门剧《ME AND MY GIRL》安置在后的另一部剧《phantom》。
早年有幸在伦敦西区看过韦伯版《the phantom of the opera》,被大气磅礴的气势和美妙的音乐吸引过。所以第一次听宝塚版的《phantom》时还楞了一下:“调调怎么都不熟悉呀......”。
宝塚版的《魅影》,改编自Arthur Kopit(编剧) Maury Yeston(作词、作曲)的版本。这个版本虽然创作很早,但因为资金等各因素而遭遇不少坎坷经历,所以是经典的韦伯版《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最先出现在众人视线中并大获成功,成为了世界音乐剧史上经典4作之一。而之后好不容易完成创作的Yeston版于1991年在美国休斯顿演出,将作品定名为《phantom》(魅影),视角也是以侧重魅影而展开的,甚至交待了他的父母和身世。
和人尽皆知的1986年诞生的韦伯版《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相比,Yeston的版本虽然没有那么出名,甚至在百度上搜索都没有被收录到百科中。但剧情的编写和乐曲都非常优秀,值得一听。因为韦伯版在先,虽然无法在百老汇上演。但在全世界的各地剧院也上演了超过千场了。最初的国际展开从澳大利亚开始,之后德国,2004年到达日本,并在2004、2006、2011和2018年多次上演。2008年、2010、2014和2019年也由日本的梅田艺术剧场带来日语版。2013年在英国演出,2015年韩国也参与了韩语版的改编(在B站上可以找到早期的英语版和韩国版的一些片段)。
说回宝塚版。
2004年宙组版《phantom》在2004年由宙组率先将它引进日本。由和央ようか(和央祐嘉)和花總まり(花总真理)演绎,可以说是日本的元祖版了。不过因为是初版,所以大家都没有经验吧,很多细节没有顾及。站在今天再回去看,会觉得很多表现不够具体。相比,现在的版本甚至在每一分每一秒都有细微的诠释。另一个很个人的感想是,花总当时唱的略有瑕疵(和我印象中一直唱歌很好的她相比吧),按理来说也是多年娘役TOP了,稍微有点意外。
但毕竟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宝塚另一个比较厉害的一点在于,率先将《phantom》带到日本进行本土化,方便了今后的展开。比如,梅田艺术剧场就在这个基础上,在2008年、2010年、2014年和2019年制作了自己版本和阵容的《phantom》(有男性出演。比如2014年和2019年版就启用了城田優这位在日本音乐剧圈里很有名气的帅气演员来担任魅影。)
另外,宝塚版中还追加两个Yeston亲自操刀写的原创的新曲,包括开场时魅影的独白曲《僕の悲劇を聴いてくれ》(来听属于我的悲剧)。
2006年花组版2006年,花组演绎。在fan中一直被誉为有“天鹅绒嗓音”的春野寿美礼来诠释魅影,唱功同样很好的桜乃彩音来饰演克莉丝汀。脸盲如我,也会时而觉得桜乃彩音长得有几分像花总,但此时的她,在唱歌方面明显比前一版稳很多。所以这一版是闭着眼听的问题也不大。
2011年花组版2011年,继续花组演绎,是我很喜欢的“兰兰控比”(蘭寿とむ,蘭乃はな)。这也是兰寿荣升TOP男役后的第一部作品,分量很重,演绎得也是意料之中的美。不过,一直舞蹈和演戏见长的小兰(兰乃)那时候还有些年轻,在声音方面还没有磨练到成熟。所以偶尔有唱歌不稳的地方,但声线依然好听,闭着眼听也没问题。另外值得一说的是,这一版的配角中有众多日后的各组TOP,比如朝夏まなと(宙)、望海風斗(雪)等。回顾这一版,看着当下的众TOP在那伴舞、在背景里“插科打诨”,也是感慨良多。
2018-2019 雪组公演2018年,雪组现任TOP组合的望海風斗和真彩希帆来演绎。一开始看海报时,皮肤过于白皙的真彩希帆,看起来就像人偶一样。但看着正片中动着的她,每一个微小的动作和表情,都散发着甜美可爱的气息,而且歌如其人,从头到尾都流畅又舒服。领衔的钻钻(望海風斗)就更不用说了。将15年在“男役”上做的努力融汇贯通,展现了日臻完善的歌舞艺。
最先从这一版来接触,从开始到之后的两个半小时,没有一分一秒的瑕疵和不足。
歌好,舞好,表演也好。作为观众,能邂逅这样的好剧真是庆幸。
这一版是宝塚时隔7年的第四度上演,除了场景装置、衣服造型等之类的创新外,大家的表演也更精制耐看。钻钻曾说,因为是再次上演,所以观众对前作们都有了既定印象,很难诠释,一直在苦恼。但大概是我最先接触的就是她的版本,再往前补,发现还是最喜欢她的版本。魅影身上有着内心单纯的少年感。
最早的和央版的魅影中,她一直是诠释着比较阴郁的一个魅影的形象,声音也很严厉。这一版的诠释中,魅影是杀害了无意闯进地下室看到他真容的外人的。
因为fan都喜欢调侃寿美里的“自我陶醉”型天然属性、喜欢给自己加戏,歌声先天动听之外,舞蹈的动作有几分夸张又有趣的美。声音浑厚的关系,所以对比之中,缺少少年感,但有很多的魅惑和神秘感。
兰寿版中,成熟与少年并存。到了钻这一版,嗓音天生更加少年,尤其在自称“僕”(boku,男性自称)时,很恰切地让人感受到魅影身上的年轻气。
这一版中,魅影的纯净感被放大。面对闯入地下室的外人,他惊慌失措地抵抗,但那个人的死去,源于看到面具下魅影的真容而吓死了。魅影看到自己的面容给他人带来的伤害,自责又难过。然后一首《Where In The World (世界のどこに)》,突出他渴望遇到一个能接纳他的温柔的人们的出现。之后小小的恶作剧得逞时的小表情。尤其是最后克莉丝汀要魅影摘下面具后那声撕汗,少年感的嗓音被很美地放大,听的人也跟着魅影一起绝望起来。而同时,唱歌的时候嗓音又那么圆润舒展。
宝塚不愧是秉持着“清正美”的信条和传统,在剧情上也会以“有美感”为标准,力求营造出“梦的世界”,所以,整体感觉就像加着一层美好的滤镜一样,让人在观剧后不会有过于低沉的感觉。
按理来说,住在歌剧院地下死人冢中的魅影,应该是心理有些阴暗扭曲的。原著和其他改编中也确实有这样的色彩,所以似乎总有无形的阴暗和沉迷笼罩着整部剧。Yeston的版在歌曲和剧情上已经做了很多积极的处理,魅影似乎也没有那么沉重,英语版的音乐剧中也是如此。这版中,从年龄上推测,魅影大概是28岁左右的青年。但社会经验为零,心理年龄大概还是在少年阶段。有着孩子的任性、调皮、反抗、敏感、脆弱,和本性的善良。而很好地诠释出这一点的,我首推兰寿和钻钻的版本。
克莉丝汀因为想看魅影面具下的真容,于是说“如果我为你唱歌的话,你能满足我一个愿望么”。魅影说“人是为了爱和喜悦而歌唱的,而不是为了将什么得到手而唱。即使你不唱歌,如果是你期望的话,我也愿意倾听”。这样的魅影,能感受到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克莉丝汀的单纯的爱。之后顺应了克莉丝汀的要求摘下面具,以及吓走了毫无防备的她的绝望和无助,都让魅影这个角色有了更立体地展现。
对于这样内心依然纯净、有着美妙的歌唱能力,但因为外貌而被世间排挤、只能在地下过着不见天日的魅影,带来了一个很好的关于“美”与“丑”的问题。“美"的是巴黎华丽的歌剧院和富裕阶层的高档生活,而“丑”的是魅影么。不是的。“丑”的是这个无法包容魅影这样人的世间。
很喜欢娘役TOP真彩希帆,小小的年纪,跳舞好看就算了,歌声也已经极稳。克莉丝汀的唱段都很难,高音飙的上去,唱功还稳,嗓音中可爱的少女感满满地溢出。
最喜欢她这一版在小酒馆初次展现自己嗓音的那一段。一开始被说声音太小没法在舞台上唱歌后,她一瞬间听到了魅影的声音(这一段的处理真好,周围的时间停止了,只有聚光灯下的克莉丝汀和背景中魅影的声音在环绕)。然后开始啦啦啦地一点点地展现自己的声音。一开始刚出声时还一点怯弱,但发现自己能唱,所以越来越打开声音唱了起来。在三段式的升阶中,希帆双手绕在嗓子前的位置上、眼睛左右转、表情愈加欣喜,让人感觉她的嗓音就像是被施展了魔法一样,一点一点地孵化并升华,靠着魅影的“魔力”,“灰姑娘”的她一下子变成了公主。因为之后补了她其他的作品,比如《琥珀雨》《光降之路》之类,对她压低声音去诠释淑女的样子给震惊了。因为她在诠释克莉丝汀的时候声音是饱足的少女感,但竟然也那么熟练地压低声线驾驭贵妇熟女。
另外,也实在很喜欢这一版的落幕秀。前几版中的落幕系列都没有用到《phantom》剧中的歌,而这次则是从男役下大阶段、娘役领舞、双人舞等一系列全由剧中音乐改编串联而成,统一感做得非常足。
*
魅影和庇护他的剧院经理(魅影之父)的对话中有这样一段。经理说,被毁容的魅影(Eric)在母亲的眼里丝毫不丑陋。对美丽的母亲来说,感受不到仿佛怪物一样的孩子Eric的丑,反而认为他“就是美本身”。(彼女にとって、あの子は美そのもの。そしてあの子にとっては母親が美そのものだった。)
是啊,对我来说,宝塚的她们,以及这部剧,“就是美本身”。
感谢邂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