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桃树的来源,在古代传说中有两种说法。有人说桃树是玉衡星散开而生成;又有人说桃树是夸父的手杖化成。传说夸父在逐日时口渴难耐,饮于河渭,但河渭的水不足解渴,夸父想北上饮大泽,但还没到大泽,就口渴而死,弃其手杖,手杖即化为桃树林。
相传,王母娘娘的蟠桃园有三千六百株蟠桃树,前面一千二百株,花果微小,三千年一熟,人吃了成仙得道。中间一千二百株,六千年一熟,人吃了霞举飞升,长生不老。后面一千二百株,紫纹细核,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传说王母娘娘举行每年一度的蟠桃盛会,神猴孙悟空偷吃仙桃的故事久为民间熟知,为人们品尝肥桃倍添韵味。桃子,总与仙、寿连在一起,缘于它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传说凡间享用过仙果蟠桃的,一位是周穆王,再有一位就是汉武帝。传说周穆王路过昆仑山,曾经受到过西王母的仙果款待,并在瑶池上饮酒赋诗,盘桓多日。后来,周穆王再次途经昆仑山,四处寻找瑶池蟠桃园,却怎么也找不见,只好恋恋不舍离去。据《汉武帝内传》记载。元封六年四月,西王母曾与汉武帝相会,送给汉武帝四个蟠桃,汉武帝吃后只觉通体舒泰,齿根生香,便想在皇宫花园栽种。西王母告知:中夏地薄,蟠桃种之不生。此后,汉武帝贪恋蟠桃美味,曾三次派大臣东方朔长途跋涉,西上昆仑,偷来蟠桃。汉武帝还把吃过的桃核,一个个谨慎地收藏起来,一直传到明代。据明代《宛委余编》记载:元洪武时,元代所藏蟠桃核,长5寸,广4寸7分,上刻“西王母赐食武帝蟠桃于承华殿前”。
春秋时,魏国有个叫子质的大臣,他得势时曾保荐过很多的人。后丢官只身跑到北京,见到一个叫简子的人,向他发牢骚,埋怨自己过去培养的人在他危难时不肯帮助他。简子听后笑着对子质说:春天种了桃树和李树,到夏天可在树下纳凉休息,秋天还可吃到可口的果实。可是,如果你春天种的是蒺藜,到夏天就不能利用它的叶子,而秋天它长出来的刺反倒要扎伤人。你过去培养、提拔的人都是些不值得保荐的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就像种树一样,应先选好对象,然后再培植啊!因此,由桃花与李花构成的春光,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力,自古以来被喻为学生、弟子。“桃李满天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以歌颂老师的业绩。
在古代,人们逢年过节都在两块桃木板上画上神荼、郁垒神像,或只写神荼、郁垒的名字,挂在大门两边,以保家宅平安,这就是“桃符”。后来,人们在桃木板上书写对联,这是春联的来源。在古代社会,人们普遍相信世界上有鬼神存在,所以每逢农历元,全国各地每家每户都在大门外悬挂一种叫“桃符”的东西,用以镇宅驱鬼。
“红桃”又与“鸿图”谐音,有“大展鸿图”的寓意。桃花是美好生活的象征。同时,桃花也是是长寿的象征。民间年画上的老寿星,手里总是拿着桃——“寿桃”,过生日做寿时要蒸桃形的馒头,或实心、或空心里面填馅,做成圆馒头状,在顶都捏出桃尖,用竹刀或刀背从上至下轧出一个桃形槽来,将桃尖略微弯曲,再染成红色,上笼蒸熟,“寿桃”就做成了。在老人生日那天,献给老人,以祝福老人健康长寿。
诗经《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花,寓意着娇羞的美女。桃花盛开在春日里,她粲如锦绣,艳如红霞,传说唐明皇和杨贵妃都喜爱桃花,禁苑中种桃花千姝,每到桃花盛开,他们会于桃园,每次皇帝都要摘桃花插于宠妃头上,说“此花最能助娇态”,桃花如此娇美,因此古时有人用桃花洗面,认为这样可使容貌更加美丽。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瞧~陶渊明的桃花源。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桃花林的盛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前因说的是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打渔为生的人,在沿着一条溪水划船前行时,误入了一片他从未去过的桃花林。
这时候的他,看见溪的两岸几百步之内,全都齐刷刷的是长满着除了桃树还是桃树,香草遍地鲜嫩美丽,地上满是随意掉落下来的桃花花瓣。
如此写照,其实寓意着这个武陵渔人,已经通过桃花林,开始走进了一片世外桃源。
陶渊明通过描写秦朝的遗民,在世外桃源里过着怡然自乐的日子,表现了对平安生活的渴求,充满了对安宁社会的理想。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不就是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生活吗?因此桃花也是美好生活的象征。
唐寅的《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这首诗是唐寅的代表作。全诗通俗易懂明白如话,诗句中含有“桃花”或者“花”的7个“花”字,作为该诗的文脉,从首句到尾句,几乎是一以贯之。充分体现了表面上以散淡的桃花仙人自比的唐寅,实质上是玩世不恭愤世嫉俗,骨子里洒脱率性游戏人生。
o�9t��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