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知识不一定能带来财富,但可以让你配得上财富!

知识不一定能带来财富,但可以让你配得上财富!

作者: 韩同志 | 来源:发表于2021-12-08 12:56 被阅读0次

    大家好!刚才听了大家分享,真的,特别精彩,在这个过程中,我内心不断地在说:

    “我怎么想不到呢?”

    对,这就是我们这次“同看经典”观影活动,最有意思也最有意义的地方。

    就是让每一个热爱电影、热爱思考、热爱表达的人,大家聚在一起,分享各自独特的观影视角,让大家通过一部部电影,看到更多、更大的世界。

    下面,我也尝试用我个人的角度,给大家带来今天的主题分享——

    每个人都有一次肖申克的救赎

    刚刚电影结束时,我内心出现了6个大字:

    知识改变命运!

    安迪依靠专业的金融知识,为自己在监狱赢得了尊重和地位;

    因为对地质学的了解,他无意中看到墙上掉下的墙皮,就判断出一个鹤嘴锄,就可以让自己重获自由;

    在监狱放风时,其他囚犯只能看到铁丝网、操场、狱卒。而安迪却能看到地下的管道布局。

    看不见的东西,比看得见的东西,更重要!

    而这一切都是知识的力量!

    肖申克监狱,其实是一个关于“体制化”的隐喻。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被时间和空间,这两堵大墙死死地压缩在肉身的牢笼中,唯一能让我们越狱的,就是知识。

    安迪的故事告诉我们:

    我们所学的每一个知识,都可能在未来埋下一颗彩蛋,在人生的某一刻成为惊喜的馈赠,帮我们度过难关。

    经常有人说,学那么多知识有什么用啊!又不能发财!

    没错,知识无法保证你能拥有财富,但知识可以让你配得上财富。

    所以,安迪可以帮典狱长理财,也可以拿走他的财富。

    下面我的主题分享,就以“知识”为视角,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这部电影的思考。

    在影片开头,有一对很有意思,且互为对比的两个场景:

    1、安迪被指控杀妻,被法庭宣判入狱。

    2、瑞德申请保释,被保释官驳回。

    这两个场景,貌似只是交代剧情需要,本身并不重要,但我却印象十分深刻,甚至我认为它们是整个影片中藏着的一个重要“线头”,后面的剧情只是顺着这个线头,自然的流露而已。

    在庭审中,指控律师用各种严厉说辞,不断把安迪逼向一个“有罪”的不利局势时。如果是我们普通人,此时一定是失去理智的,我们会大喊大叫,甚至会向这个可恶的律师骂脏话。但是安迪没有,他始终是用冷静的方式,不卑不亢的回答着指控律师的质疑。

    律师:他们一回屋,你就冲进去把他们杀了?

    安迪:没有,我逐渐酒醒了,开车回家睡觉,并在途中把枪丢入了皇家河。我已经说的很清楚。

    律师:但两人都死在床上,身上满是点三八弹孔,这难道只是巧合?

    安迪:是很巧。

    律师:你还是认为你在案发前已经把枪丢弃?

    安迪:是的。

    律师:你这个说法倒是很省事。

    安迪:这是事实。

    律师:警方打捞三天都没找到手枪,这样就无法比对你的手枪和受害者尸体上的弹痕。所以,这样也非常省事,不是吗?

    安迪:我是清白的,找不到枪反倒对我非常麻烦。

    …………

    最后法官结案陈词,说了如下的话:

    “你面目冷漠,全无悔意,看见你就令我齿寒。根据法律赋予我的权力,我判处你两次终身监禁,依序执行,每名受害者一次,退庭!”

    全部过程,安迪眼神中虽然时刻充满着恐惧,但直到庭审结束,他连一句恶语都没有,一般人此时恐怕早已昏厥过去了。

    其实,安迪的“面目冷漠”并不是他冷血,他是一个习惯用“物理立场”来看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的人。而我们绝大多数人最习惯使用的是“意向立场”,所以,法官理解不了安迪,只能视他为冷血。

    场景二:

    一座监牢的铁门被打开,瑞德走了进来,面对一年一次的保释询问:

    保释官:你的终身监禁已服满20年,你改过自新了吗?

    瑞德:是的,改好了。我已得到深刻的教训,我已洗心革面,我不再做危害社会的事,我向上帝发誓。

    保释官听完后,盖了一个章——驳回。

    从刚进来的手足无措,到很听话的坐下,整个过程,瑞德都尽量表现的“很老实”。但正是这种瑞德的这种“意向立场”,让保释官觉得他“很不老实”,于是驳回。

    场景一中的安迪,和场景二中的瑞德,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事态度,这也为故事后续发展埋下了伏笔。

    这里,引出了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一个概念——

    立场

    我们对待外界有三种立场:

    物理立场、意向立场、设计立场。

    在物理立场中你是中立的,你完全接受世界呈现出来的样子,无论它是什么样子,你都认为它不受你的支配;

    意向立场是以自我为中心,当出现问题时,你会认为不是我的问题,是外界的人或事出了问题,只有外界发生改变,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设计立场,就是当你遇到问题,你会主动的去改变,去调配,去适应,直到问题被解决。

    影片中几乎所有关于安迪的细节,都是在讲述他如何自由的在“物理立场”和“设计立场”之间自如切换。而正因为如此,才有瑞德的那感慨:“他仿似穿了隐形衣,有些人是关不住的”。

    我们再说第二个概念——

    自由

    我们都知道,《肖申克的救赎》最重要的主题,就是自由。

    可以说安迪对自由的追求,贯穿了整个影片,从天台上喝啤酒的小试牛刀,到监狱上空放着自由之歌,再到最后他爬出充满恶臭的下水管道,在暴雨中张开自由的双臂的那一刻,影片达到了高潮。

    “自由”,多么激动人心的一个词!

    但我们仔细思考一下,我们真的理解什么是“自由”吗?

    百度对“自由”是这样解释的:

    自由,是没有外在障碍,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的行为。

    通俗点说,就是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无所顾忌,就像《西虹市首富》里王多鱼那样,我想任性,我就任性,我想倔强,我就倔强,你能把我怎么样?

    但,这个真的是自由吗?

    之前听过一句话,很有意思,是这样说的:

    “所谓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

    这个解释,就和我们以往对“自由”的理解,很不一样,开始有点意思了。

    后来,我又在吴伯凡老师那里,听到了他对“自由”的解释,不过他在解释“自由”之前,他先说了另一个概念,和“自由”很接近,叫“自在”。

    我们经常把这两个词连在一起说“自由自在”,但自由和自在是很不一样的。

    “自在”从字面意思就很好理解,“自己在那里”。

    比如说,我们为什么喜欢放假啊,因为自在嘛!假期里,我想睡多久睡多久,想干嘛就干嘛,不需要做出选择,或者换句话说,有没有选择对我们来说无所谓。

    上班就不一样了,我们必须选择做某些事情,选择不做某些事情,因为我们要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好。

    但你可能会说,放假的时候,我选择睡觉,我选择打游戏,我选择旅行,这也是选择啊,你一次只能选择做一件事。

    可是,这些真的是在选择吗?

    这里,又牵扯出了今天要说的,第三个概念——选择压。

    什么叫“选择压”?

    我们都学过物理,为什么有电流,因为高电位和低电位之间有一个“压力差”,我们叫“电压”;

    我们打开水龙头,水为什么会流出来,因为有水压。我们见过水库,开闸放水就是在利用高低水位的势能差,来产生电能。

    你看停电的时候,往往会停水,但一楼还能有水,而上面的楼层基本就没水了,我们就得提着桶到一楼家去借点水,大家都有这个经验吧。

    为什么高层没有水?因为高层的供水,是靠压力泵把水压上去的,这个就是“水压”。

    停电了,压力泵就无法工作,也就没有了水压。

    那么我们做出“选择”的时候,需要什么呢?

    答案是,要有“选择压”。

    什么叫“选择压”?

    就是“选择”与“选择”之间的压力,就像电压需要电位与电位之间的压力,水压需要水位与水位之间的压力一样。

    你选择这个和你选择那个,之间是要做出权衡的,它将影响你的下一步行动,说重一点,它将影响你接下来的生活,甚至你的人生。

    这个“权衡”就是我们说的“选择压”。

    在有“选择压”下做出的“选择”,才能称其为“选择”。

    没有“选择压”的选择,就不叫选择,或者说叫伪选择。

    比如放假的时候,你选择睡觉,还是选择看电影,或者选择打游戏,这些选择之间是完全没有压力的,你选择任何一个,对你来说,都可以说是正确的。

    没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的选择,就不叫选择,或者说叫伪选择。

    而你上班的时候就不一样了,你不可能选择上班和同事长时间的聊天,因为那会影响工作,老板会骂的,搞不好自己会被开除,开除了就没了饭碗,没了饭碗就会饿死,这个压力山大啊!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首诗说明,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

    什么是自由?

    自由就是“由自己”。

    就是什么都要由我自己做出选择,这才叫自由。

    在肖申克里,所有的犯人,都是逆来顺受的,没有选择或者是被动选择,这是不自由的。

    同在肖申克,为什么说安迪是自由的?

    因为安迪总是自己做出选择:

    刚入狱的头一天晚上,他选择不哭。他是自由的;

    放风的时候,他选择把监狱当成自家的花园。他是自由的;

    在天台劳动时,他选择为队长避税,给狱友每人争取来两瓶啤酒。他是自由的;

    他宁可被关禁闭,也要放那首象征自由的歌曲。大家还记得吧,当安迪从禁闭室放出来的时候,狱友问他什么感觉,安迪说,这是他最舒服的一次。因为他享受了自由。

    他选择用“六百年也挖不穿墙的榔头”最终走出了监狱。这一切的一切,安迪都在做出自己的选择,而别人都没有。

    所以,安迪虽然在监狱里,但他始终是自由的。

    我们现在对“自由”这个概念应该更清晰了,我们再来梳理一下:

    自由,就是什么都要由你自己主动来干,你自己主动做选择、自己主动做决策、自己主动做判断,并且你要主动承担这个选择和判断带来的后果,这就是自由。

    别的犯人害怕被揍,害怕被关禁闭,他们不敢越雷池一步,更别说放着歌曲,还把狱警锁在厕所里,紧闭办公室大门,完全不理会气急败坏的警察。

    但是安迪敢,这是他自己做出的选择,即使最后挨揍、关禁闭,他也愿意,因为他愿意对他的选择承担后果。

    康德说过:“自由意味着要为行为后果负责。”

    所以,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选择自由是有压力的,自由不是别人给的,自由是我们主动争取来的。

    所以,我们人人都追求向往自由,可是事实上,我们都害怕自由。

    在肖申克监狱里,最主动的人有两个,一个是瑞德,一个是安迪。

    瑞德的主动,体现在经营自己,用现在的话说,叫打造个人品牌。

    监狱里每个人都需要瑞德,安迪这么牛的人,他也需要。因为瑞德能从监狱外面搞来任何东西,他可以让“他的人”享受到别人享受不到的福利,比如去监狱外面干活。

    安迪也是主动的,但请注意,他的主动和瑞德的主动是不一样的。

    安迪的主动,是主动之再主动,比瑞德的主动要高出一个层级。

    我们先来解释下什么叫主动?

    主动,就是在你面对的场景尚未发生之前,你就定好了行动的准则。

    比如在职场,我们大家都有经验,那些主动做事的人,不是说老板交代一件事,他们做一件事,这不是主动,很多事老板还没交代,他们自己就主动做了,这样的人才是主动的人。

    瑞德之所以能搞到任何东西,因为他主动在监狱里,构建了一条自己的人际关系传送带,不管什么东西只要放进去,它就可以自如的传过来。所以瑞德让这个不自由的监狱里,有了自由的贸易。

    安迪因冤入狱,他选择不哭;放风时,他选择像在公园里散步一样悠闲。这是一种反人性的行为,如果他不主动,他是做不到的。

    但如果安迪仅仅做到这些,那他和瑞德也没有太大的区别。

    但我们刚才说了,安迪的主动是“主动之再主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心理学早就对这种行为,有了一个专有名词,叫“前摄行为”

    这也是我们今天要说的第四个概念。

    其实这个词,中国用得更早,在《易经》里有一句话:

    “君子终日乾乾”。

    乾,是主动;乾乾,就是主动之再主动。

    前摄行为,就是主动之再主动,就是一个事件发生了,你不但不被局面控制,还能反过来控制局面。

    瑞德虽然在监狱里可以呼风唤雨,但他只能在一定的规则之下行动,一旦超越规则,他是没办法控制局面的。

    安迪不一样,他虽然被关进了监狱,他的身体是不自由的,但他知道他的心始终可以保持自由。

    所以,他能用一把“200年都挖不出去的锤子”坚持挖了17年,最终反过来控制了被囚禁的局面。

    所以,安迪是肖申克里唯一可以逃出去的人。

    安迪另一个“主动之再主动”的场景就是,安迪不但逃出了肖申克,不但卷走了典狱长的脏款,还将典狱长和狱警队长绳之于法,一切都在他的控制之下,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只有主动之再主动的人,才能运筹帷幄之中,却决胜千里之外。

    电影中还有一个经典桥段:一个叫老布的犯人在监狱里被关押了50年,当他知道要刑满释放的时候,差点精神崩溃,竟然希望伤害狱友,来达到增加刑期的目的。

    最后在外面实在是活不下去,选择了自杀。后来,那个黑人瑞德也出去了,他和老布遇到了同样的困境,如果不是安迪,瑞德也就自杀了。

    可问题是,安迪也被整整关了20年,他怎么没有被监狱,也就是瑞德口中的“体制化”锁死,反而逃出监狱后却风光无限,过着阳光、沙滩、海洋的浪漫生活呢?

    这是我今天要和你分享的第五个概念——

    “舒适区”

    如果你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舒适区”,你就能看明白这段情节。

    谁都知道监狱里不舒服,每个囚犯也肯定都向往外面的世界,包括老布也包括瑞德。那为什么他们离开监狱后,却又渴望再次回到监狱,回到那个让他们根本不舒适的地方?因为那里有他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方法。

    所以,舒适区,是指你习惯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跟这个方法舒适不舒适没关系。

    如果你习惯了用老方法解决问题,哪怕这个老方法让你再不舒适,它也是你的舒适区。

    安迪虽然被被监狱关了17年,但他没有被这17年简单重复的生活锁死,无论是在图书馆工作,还是帮助监狱长洗黑钱,他始终如一。

    相反,其他的囚犯也渴望自由的生活,他们也知道该怎么做,但就是没法改变,因为他们不愿意承受那份痛苦,于是没办法走出舒适区。

    所以,瑞德说,希望是危险的;

    安迪说,希望是最好的东西。

    因为安迪始终在舒适区之外。

    我们在外部刺激和作出反应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刺激行为模式,而是一个ABC模式。

    A:诱发刺激

    B:信念反应

    C:行为结果

    对同一个刺激行为A,由于背后的信念B不同,我们会做出不同行为决策C。

    安迪的信念是“永不放弃”,瑞德们的信念是“体制化”,所以安迪“忙着去活”,瑞德们“忙着去死”。

    面对同样的事情,大家有完全不同的反应,差距就在于:背后的决策信念。

    最后,我们回到电影的主题《肖申克的救赎》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叫“救赎”而不叫“救”

    因为“救”是单向度的,是单一的向外寻求帮助。

    而“救赎”除了“救”还要“赎”。

    安迪向瑞德买工具,是寻求帮助;安迪向队长提供理财,是寻求帮助;安迪向州政府写信申请费用,是在寻求帮助。但不要忘了,安迪为什么选择瑞德,因为他懂识人;安迪为什么能为警察提供理财,因为他懂金融;安迪为什么能争取到修建图书馆的资金,而别人不能?因为他懂坚持。

    安迪获得的一起包括最终的自由,都是安迪用自己的能力,一点一点不断赎回了自己的未来。

    我们每个人都有数不尽的烦恼: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不省心的熊孩子、勾心斗角的职场、不喜欢但又不敢辞掉的工作……才没有人管这一切,是不是你应得的,还是你做错的,你是冤枉的。

    请问,这样还能获得幸福吗?

    当!然!可!以!

    因为安迪用《肖申克的救赎》告诉我们:

    只要你想清楚,你有什么?你要什么?你拿什么来换?你的人生就有希望。

    这就是“救赎”的意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识不一定能带来财富,但可以让你配得上财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uhtf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