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290804/1bf8dbd0edbee0b2.jpg)
“觉识烦动”这四个字,出自《圆觉经-威德自在菩萨》一章,“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
翻成白话文,最省事就是把“觉识烦动”翻成分别、烦恼、躁动,与“诸念”一起做“澄”的宾语,联系上下文,就成了“以求取清静作为修行方法,由于不断澄清杂念、分别、烦恼与躁动不安,清净中就会显发产生无量智慧”。
也可以把“烦动”当做“觉识”这个行为的结果,就成了“以求取清静作为修行方法,由于不断澄清杂念和妄想分别带来的烦恼不安,清净中就会显发产生无量智慧”。
一天,和朋友们聊天,聊到这里,受到启发,觉得把“觉识”二字分开,更符合经书本意。“觉识烦动”应解释成为:觉,即能觉,识,即意识,烦动即识的行为特性抑或是识的结果。
如此,“觉识烦动”就解释为,觉悟到意识不厌其烦地分别,即觉悟到意识不停地分别;或者觉知到一切烦恼不安都是意识不停分别的结果。
有此觉悟,分别心就容易被降伏歇下,能觉所觉一旦脱落,当下即是圆满觉性流出的清净真如。
这样解释虽然麻烦,却能把“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作为“取静为行”的三个层次或阶段理解,初学着则容易接受。
“由澄诸念”,降伏较粗的妄念,渐入清净境界;
“觉识烦动”,在较为清净的境界中,进一步觉悟一切妄念都是来自意识的不停分别,挖出妄念产生的根本;
“静慧发生”,停下分别,转识成智,自然就是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具足的圆觉之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