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记事起,就听到很多长辈说:
等退了休,一定要开始写作了,把这辈子经历的事情做一个总结,也算是给自己的前半辈子做一个定论。
中国古话讲:盖棺定论。非得等到自己最后的那一刻,开个追悼会,殡葬主持人,拿着跟成百上千的前辈们一样的追悼词,在那替你总结一生,想想也是件悲催的事情。好多说这些话的长辈,有的其实并没有来得及写作,就已经静静地离开了这个他本留恋的世界。估计,要是再让他重新活一回的话,他肯定会告诉你,趁年轻就赶紧写吧,到了年老的时候,没准都可以出版好几本自己的书了。
时代变迁,在移动互联网高速、迅猛发展的今天,微信一个小小的APP就连接起了整整8亿人,几乎每个家庭至少都有一个微信号,微信最大的贡献就是连接了所有人。开个微信公众账号,而且是个人的,就可以开始做这件事儿了,无论你是写生活感悟,还是旅行笔记,哪怕是记录一些生活琐事,都会有朋友圈与你熟悉或是不熟悉的朋友点击进去,哪怕是只看一眼,或是给你点个赞,也说明你在不经意之间就被关注了一下。一开始点击率是0,或许几个月之后就是几百,或许一年以后你的点击率会出现10万+,说明你的写作内容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因为大量被点击会给你无形当中积累个人信用度,在这个时代,个人信用才是最弥足珍贵、最值得珍藏的一件大事儿。
公开写作恰恰可以帮助你做到这一点。写作可以培养你,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以及钢筋壁垒的城市荒岛里,在看似忙碌的工作之余,为自己的心灵开启一片绿色的、温馨的家园。在这里,你可以很随意的,写点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是思考过的内容。之后,发在朋友圈,与大家共同分享你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慢慢的心性会磨练的更耐心,对待生活的态度也会更积极,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会更加多元化。毕竟,发在朋友圈的内容还是多少要斟酌之后、打磨之后,才会发出去。你需要为自己的个人信用做一个积分,就像自己就是张信用卡一样,慢慢的通过输出优质内容,为这张卡积分,为自己的信用度积分。
很多作者,已开始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公众平台,开放式的写作。由一个人的写作,转型到了众创型的写作,这件事儿的本质不就是去中心化的一个最好的诠释么。那些有远见的企业掌门人,其实已经在做这件事儿了,企业再也不是一个依托一个所谓的灵魂人物发展的个体了,而是一个个体一起,为了一个小目标而努力的过程。现在,老板没有之前那么装,你也在企业里有了更多的建言献策自由度。一种依托企业实现个人成长的模式越来越清晰了。企业成长,你也在壮大,双赢、共赢才是大家希望看到的。
个人成长也需要一个监督机制,那么,公开写作就可以解决一些个人成长的痛点。把自己的年度设想,以及要完成哪些改变自己的小目标写下来,放在互联网上,让大家都看到。你也会按照自己设定的那些具体、可实现的小目标,来完成这一年的安排。因为,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无论水质如何,含着泪自己也要喝完。
优质内容的输出,才是这个公众号漫天飞舞的时代所稀缺的,大家都希望看到你对一件事情的不同解读,以及更多元化的拆解,用最简单的文字,解释清楚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是一件需要千锤百炼才可以做到的事情。有些优质内容的生产者,已经将这件事情玩的炉火纯青,五彩斑斓,在大众观点之外,像加了一个外挂一样,一下子击中你心底里想表达却表达不出的呐喊,读起来,是不是有一种穿越感,就像遇到了一个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样,在漫漫的移动互联网上,被你多看了一眼。去年,我总是鼓励身边的朋友:
先写起来再说,没有人一开始就写得好。没人看,也不怕,说明你没公开;看的人少,说明你的内容还打磨的不够深度;没有转发量,说明你的认知还需要升级;反正,在这个过程一定会很痛苦,每一天都会有挣扎。但是,持续的输出,早晚你会写的好,早晚你会从公开写作这件事儿上获得你意想不到的意外之好运(serendipity),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思考深度,就是一个人的创造好运的能力。
张小龙在给微信小程序下定义的时候,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
用完即走,即用即走。
那么公开写作,我也可以套用这个定义:
优质的内容虽是:看完即走,但,还有后半句:下次会回来。
你还再等什么,就从今天开始,公开写作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