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微博发起的全民阅读态度调查结果显示近半数参与调查的人群认为,
刷知识性短视频算是阅读,
认为公众号长文算作阅读的人数,
超过认为公众号长文不算阅读的人数。
这也是近年来技术发展背景下阅读概念不断延伸一个缩影。
随着电子书、有声书、短视频等形式不断拓展,更加便捷的阅读工具更加丰富的呈现方式被人们纳入选择。
有多少目光是真正为读书而停留呢?
在第28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再在网上看到半月谈记者在街头进行了随机采访,看看2023年的人们在读什么书 又如何读书,“更多的时候读书是随缘的”,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读书是随缘的。
可能发生在某个终于安静下来的夜晚,可能是许久前买来已经落灰的一本书,没有固定的时间也没有特别的筛选方式。
那些有孩子的成年人则更多的时候是以亲子阅读为导向。
读书也是奢侈的,或是被各种消息和事情打断,或者不自觉查看手机,读书的动作不连贯,读书的状态更难得。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更强调轻吞慢吐的阅读显得稀缺,读书似乎也是私密的。
如今已少有人在现实生活中自发地交流阅读,人们把分享感悟更多诉诸于网络平台,亦或是在相关的网站应用中查看他人的笔记、 心得。
浏览、留言、点赞交流读书的事情是隔空的,人们用态度挽留着传统的阅读方式,行为却在努力跟上电子化的节奏。
不得不承认获取电子的阅读资源更加高效,相比纸质书籍手机、电子书也更加方便携带。
尽管如此依然有相当一部分人群执着地守护着纸质阅读的方式,“纸质书读起来更有感觉”,“电子屏幕对视力不友好”,“读纸质书可以做笔记留痕”
可以看到在不同的调查和采访中,人们肯定着纸质阅读的方式也珍视纸质阅读存在的意义,用态度挽留着式微的纸质阅读。
行为上, 人们又不停地追逐着时代的节奏,尝试着不同的新型方式 ,试图用新的工具,加速这种古老的知识获取方式,步入并跟上现代社会的脚步,让读书在自己的生活中占据一隅。
“没办法,最新的新闻和知识都在手机里、在网上” 一位年近古稀的退休老人说。
同时在纸质阅读中扮演关键角色的机构,也在陆续突破藩篱,从网红书店用文创开路到出版机构直播带书,他们也在努力为纸质书争取生存空间。
“形式无所谓,重要的是要读书”
生意惨淡的书店阅读报告里下降的数据,
想不起来的读过的上一本书的名字……
耳边总不时听到疑问和感叹:“读书的人好像少了”。
那么,我们要任由“读书”远去吗?
“其实形式无所谓重要的还是要去读”。
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的答案。
也许令我们远离阅读的不是读书的工具和形式,而是并不专注的心。
有人说真正的读书应该是沉浸是思考是启发,愿屏幕前的你,在某个全心投入的片刻,重拾读书的意义,从某个豁然开朗的瞬间,获得平静又宽广的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