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老师是一位教龄三十多年的老教师,仍旧在优班兢兢业业的工作,而且不疾不徐,步履稳健,温文尔雅。有一次听说他的一双儿女都是博士,儿媳女婿也都是博士,女儿女婿还在美国工作过一段,现在儿子在北京研究所,女儿在上海制药公司。都靠自己的力量买了房,生活优渥,前景远大。
这一次出差学习,有幸和朱老师一起乘车,一起吃饭,我们一起聊天,我从朱老师那里取了很多真经,感觉受益匪浅。
朱老师年轻时工作是拼命三郎,但对孩子的学习也从不放任自流。他说孩子小学的时候,每天无论多晚,他都会看一遍孩子的作业,有问题就用铅笔圈出来,第二天早上的时候让孩子看看,孩子自己能发现错误能改正的错误,他就不说什么了。如果孩子不懂,这方面的知识有欠缺,那他就引导孩子的思路,助推一把,然后就告诉孩子,你看你这解决得不是很好吗?让孩子拥有成就感和解决问题的动力。这方面,我做的比较差,我太好急了,总习惯自己说出答案,然后质疑孩子的能力。这一定得改。
朱老师说,有时候孩子说爸爸,这一个数学找规律我不会做,你帮我看看。我一看,我也看不出规律,我就把题拿到学校,给教数学的老师看看,他们也说没有规律。我就回家告诉孩子,这个题我也不会做,也许是题目错了,你空着题吧,到学校听老师讲。然后孩子回家高兴地告诉我,老师说就说题出错了。这个事让我感觉朱老师认真严谨的态度和对孩子平等对话交流的习惯真得很赞,我应该学习。
朱老师说,孩子小学管理好,习惯养好,基础打好,思维模式建立好,初高中就不用管了。而且他儿子比女儿大两岁,后来就是大的帮小的检查作业,大的也回顾了知识,而且孩子之间交流更便捷,他说检查出错误就给老大奖励,检查不出错误,就给老二奖励,俩孩子都可高兴了。朱老师的家庭教育真有智慧啊!
孩子到了初中,作业变多,朱老师说他会记录孩子每天的作业数量和作业时间,以及每科的分配,看看孩子在哪方面比较吃力,就助力一下。对于初学的新学科,他会找熟识的学科老师提点一下,充分利用了教师团队的力量。例如,他把孩子带到化学组玩,教化学的老师会问问孩子得化学情况,带他去化学实验室玩,做几个小实验什么的,一下子就把孩子的积极性和兴趣调动起来了。这个方法我也可以借鉴借鉴呢。
朱老师说,等孩子上高中,如果想学理,一定要在高一把物理搞明白,物理和数学是相通的,一定要培养孩子的建模思维,发散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一一开始学的是力学,力学就是物理学的骨架,力学学不好,整个物理学习就立不起来。但很多高中生一入高中,还没习惯,思维意思又没养成,力学没学好,高中三年在物理方面会很痛苦,这个时间没把握住,高中就丧失了最佳时机,很难补救了,所以,初高中衔接的时候,让孩子了解高中物理的大致情况,不畏难也不轻视,先预习一下整体思路最好。这个建议我觉得也特别好。对于理科生来说,真是得物理数学者,得天下。这一定得重视孩子的基础和思维培养。
为朱老师的不吝赐教点一万个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