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时常为比人赚的少而苦恼?我觉得主要原因是因为价值观太过单一。是什么造成了我们的单一价值观?学生时代,我们以成绩好为荣,所以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我们以挣得多为荣。好像总是要找到一条有形的准则来评价自己是否成功、是否过得好、是否过得开心。或许不是因为在比较中才能获得快乐,而是为了打消被落下的焦虑。
赚钱多的确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那不是唯一的。人是一个好复杂的个体,在我看来是无法用来被比较的。在科学的对照实验中,我们都懂得要控制单一变量,这样得出的结果才是具有可信性的。一个活生生的人包含着什么?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个人经历、个人价值观等等不胜枚举,这些方方面面我们最多都只能找到无限接近,无法找到相同。
所以认为自己赚的比谁少就觉得比他失败是一件有点愚蠢的事情,因为这个实验结果压根就不准确。
如果我有了孩子(目前真的还不想有),我希望他能有更丰富的人生经历,希望他能够快乐、幸福、勇敢、善良,能够爱人。时至今日,我竟然也说出了这样的话。孩提时代,我也曾读到过这样的文字,那时候小,不明其中深意。所以啊,在我的教育里,还要加上一条这样一条,“有些道理现在不懂没关系,也不一定非要理解,不能理解才是人之常情。因为我在你那个年纪,也不明白,不要因为这个原因对自己产生怀疑才好呢!”
我越来越觉得,从前我接受到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我天赋的一种压制和毁灭。我不知道现在的学校里的教育情况如何,所以我只能评价我经历过的那个时代。
最让我感到愤怒的就是语文教育,阅读理解那道题设定的“标准答案”。不同的人阅读同一部文学作品,是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共鸣的,而我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是把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强加到学生身上。我仍记得我初二的语文老师,是个个子娇小的中年妇女。她有很明显的情感倾向——喜欢文笔优美的作品并“爱屋及乌”、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初二的开堂课,她根据我们的作业来评断哪些人需要重新练字。我上榜了,可我的同桌居然榜上无名,这让我很不解——他考试时的卷面分从来没拿过满分(一般人都是满分),而我在这一点上从来没丢过分。
哦,他语文成绩好。
那时候我对那位老师产生了很大的抵触情绪,因为她让我对自己产生了不自信——我的字明明比他写的好看,为什么我还需要练?
她也喜欢文笔好的周记。那时候班上涌现了很多“为文而文”的文章,浓浓地掉书袋气息,当然,我也不例外。你看,人都是喜欢并且期待自己被肯定的。那个时期,是我整个初中时代文采的顶峰。
后来我明白,语文老师教给或是培养学生的应该是思考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更不应该是简单粗暴地告诉结果。
我的那位老师,其实也是被应试教育摧残的可怜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她可恨在于把她自己被摧残的观念传到了她所教育的学生身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