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对丹青老师的讲座非常入迷,真正的艺术家是应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去洞察颜色,图像背后的一种大美。
丹青老师讲解了梵高的作品,即使一幅早期习作,笔画是拙劣的,一个海边的小混蛋(见下图),还有很多改过的痕迹,艺术的功底甚至远远不及很多中央美院的学生,但是却经久耐看,如此大巧若拙的绘画堪称经典,而中央美院里成千上万幅作品虽然很完美却内容空洞,就像一双双失明的美丽的大眼睛。

去欧洲的旅行一下子为我敞开了一扇大门,我的眼睛收集到各种各样的图案和符号,透过那集中的两周的对美的欣赏,让我意识到,我的感觉是有价值的东西,而这么多年我似乎一直在回避或者掩盖自己的感情的流淌。原来那些色彩与图案是有如此巨大的能量,是一种心灵的传递与共鸣。

我好像找回了那个压抑的自己,让我内心长期被拘禁的感知从躁动与不安,变成刚刚放归到一片草地上的小马驹,有点欣喜的不知所以,甚至有点羞涩迟疑的不敢去狂奔。
我开始变得会为这个观察而着迷,我也越来越喜欢用文字来记录我的思想与心情。我被这样一种人生全新的一个世界而深深吸引。
以前做什么事之前都要祷告,让神带领我们,我总是体会不到这种感觉,以为这只是让自己心情平静的方法,没有那么浮躁了,自然也就能做一些事情。昨天看了梵高拙劣的名画与一个美院学生完美的默默无闻的画对比之后,让我陷入无尽的沉思。
我躺在床上努力的思考,却发觉那巨大的差异远非细节的比较,或者说可能不能用脑来分析。而这种感知也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部分,一个机器人无法分辨两幅作品背后所传达给人的信息。
我试图平静下来,我是个爱做梦的姑娘,甚至我的梦有时候给我很多奇妙的体验,我入睡前,希望这种梦能告诉我答案,告诉我区别在什么地方,也许只有我们渐入佳境的朦胧状态,心底的那种潜意识会给我们启示。
早上沮丧的醒来,昨晚的梦似乎没有任何提示。
雨一直在下,清晨坐在我最爱的图书馆里的那张桌前,看看窗外的树,似乎有些觉察。
我们总会赞叹神来之笔,就像有时候站在海边码头望着远处的夕阳西下,看着那些云彩的颜色与排列,美丽的让人窒息,大自然给我们的恩赐在于,无论世事变迁,沧海桑田甚至千年万年,而天边的云彩永不会一模一样。
如果有一天,天上的云彩不再出现,而是有人来设计,尽管努力的换口味,但想想那种可能性,是多么的可悲?
美院学生的作品,笔触细腻,基本功扎实,但是作品里却缺乏生命,或者说看到的都是人为而非天意。
梵高的作品里面,没有他自己的意识的存在,没有考试,没有成绩,没有别人的评价,他甚至也不知道自己在画的是什么,他已经与大自然同心合一了。你能从里面看到更多的天然而非刻意的人为。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艺术品可能因为误打误撞错加了一些其它的材质或者错误的操作,却比一笔一划出来的人物肖像更有生命力。
大自然的杰作很美丽,我们为之痴迷,但是人与神心意合一而出来的作品却别有一番风味,我也体会到了为什么上帝会造人,为什么会救赎人,为什么要透过人来表达。大自然的神奇透过人的柔细的笔触所展示出来的,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丽,是一种完美的融合与奇迹。
可是纵观这个世界,城市里到处都是人为,没有人生存的野生环境里到处都是天意,却少有天然与人完美融合的作品。
不仅仅是艺术,就连生活中的一个个选择,甚至是做一件顶小的事情,或者是搞学术;金钱,权利,等级,生计等等让我们离自然渐行渐远,我们太过强调了自我,太注重自己的心思意念,也太相信自己,所以离梵高的作品也愈来愈远,甚至都欣赏不来。
当我们想去画好一个人物的时候,我们已经输在刚刚拿起画笔的那个起跑线上了,或者也注定了这将是一幅纯粹的人为,而没半点自然与天意。
弱化自己,跟着心底的感觉或者自然去走,是一件顶顶难的事,但我非常庆幸这世界上还有那么几个人,能读懂这艺术,能读懂这个规律,用他们的言语启发我们不要一味沉浸在人为里,渐行渐远。
放下对生活的执念,无论我们做什么,要做什么,放下自己的心思意念,完全的放松下来,没有刻意,没有阻挠,躺在自然的水流里,顺流而下,任其流淌,流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