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完韩国的大热电影《寄生虫》,这是一部好电影应该有的样子,影片结束后还和媳妇讨论了一次又一次。导演把喜剧、恐怖、悬疑、剧情、推理片的各种元素糅合在了一起,虽然部分情节有些站不住脚,但瑕不掩瑜。
影片看罢,两个问题在我脑海中回旋久久,挥之不去:
1.片名为何叫《寄生虫》?
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生物的关系称为寄生(parasitism)。
就叙事明线来看,主角一家之于富人家,隐藏的家人之于富人家和主角一家,都构成了寄生关系。寄生虫从宿主身上,得到了或多或少的好处:金钱、食物、信任、权力等等。但既然是寄生,就说明取得这一切都是以损害宿主利益为前提的。其实,与富人家构成雇佣关系的人多多少少都有“寄生”的成分,只是这种利益损害或者隐蔽,或者伤害较少,都影响不了富人家。但是,由于人性的弱点,和认知的偏差,寄生虫们得寸进尺,失控的雪球越滚越大,最后和宿主都得了个悲惨下场。
2.寄生虫就没有翻身机会了吗?
如果我是寄生虫家庭的一员,我会怎么做?手上这副牌,只能这样打了吗?
阶层落差可以理解,及时享乐也未尝不可,但是要做好规划啊,给自己留一手:譬如在主人的行李里放个GPS追踪器,实时掌握动向;要时刻控制风险,话尽量少说,言多必失,不必要的门不要开,尤其在“家庭聚会”的不安全因素下;意外的情况发生后(如隐藏人物出现、主人突然回家),保持镇定,掌握主动权,事后紧急会议决定处理方案,统一思想,等等。另外,如果要想从根本上改变,由“寄生”转变成“共生”,就应该多一些隐忍和克制了:公共场合尽量不要同时出现,主人家中更是雷池;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小心露馅,同时学习必要的礼仪使自己表里如一;经济收入提高后搬出地下室,多和上层阶级的人打交道,从肉体和精神上彻底去除那种“特殊的味道”(穷酸味);通过主人的关系结识更多上层阶级的人,多参加圈子里的活动,从而获得更多的机会,最后做到阶层跃迁。
虽然都是事后诸葛亮,但有计划总比没计划强啊,成功寄生不就是周密计划的结果吗?说到底,还是穷人思维把男主一家牢牢困住了,不能接受延迟满足,今朝有酒今朝醉;偏激的仇富心理,把自己的落魄归咎于他人的责任而不是自身的不努力,(四肢健全但好吃懒做,总拿失业率说事,曲解善良和有钱的关系)没有任何的反脆弱措施,对可能发生的危机没有一点事先判断和准备,终于,一场大雨冲走了他们的大蛋糕,刷出了赤裸裸的人性。
人的一生都在为认知埋单,成也认知,败也认知。
我们努力一生,不仅是为了追求更好,也是在为不变成家庭、社会的负累而努力,每个人或许都应该问问自己,在某块领域、某种关系或者某个角色中,我是在寄生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