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2章外在权力﹣﹣内在力量连续体

第2章外在权力﹣﹣内在力量连续体

作者: 不忘初心坚定信念 | 来源:发表于2023-03-24 13:15 被阅读0次

    因应根本焦虑的两种方法

    新生儿来到这个世界,本就具足潜能,可以发展为富有感应力、充满活力、充分展现自我的人。一个人能在有生之年将这些潜能发挥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他所经历的各种因素(包括家庭环境、文化、教育),以及他在这个过程中做出的选择。

    然而,但凡人都经历过那全然无助的襁褓期。这个无助状态所带来的无孔不入的焦虑感会贯穿人的一生,而且似乎影响着每个人未来的所有选择。(这段话让我想到一句话——“童年不幸的遭遇需要用一生去治愈”)

    无论一个人的生命多么圆满,这股焦虑感始终都潜伏在成功的光泽表面之下。为了因应存在或本体焦虑的威胁(这部分会在第6章讨论),人们发展出一些态度特性,以防陷入无助的状态。

    在本章及下一章,我们要检视其中几种态度和特性,并将之归类为以权力为本的解决人生问题之道,和以力量为本的迎接生命挑战之道。权力和力量,就我们在本书中的定义,是面对根本焦虑的两种存在和因应之道。

    外在权力之道

    西方文化给了民众一种取得权力的教育,而权力,按照我们的定义是"对其他人事物的掌控状态"。人生被视为一个威胁或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就是权力。大多数人经常不自觉地接受它为最有效的方法,甚或是唯一的方法,故而终其一生都在累积和把持权力及掌控力。权力存在于一个人与外在世界以及与物化的自己的关系里。取得权力是为了掩盖、抵制根本焦虑;一个人越有掌控力,就越感觉不到焦虑和无力感。但他对无助状态的焦虑和恐惧并未消除,它们只不过是离意识经验更遥远、埋得更深而已。表面上,累积权力的人似乎志得意满、掌控着周遭的人、事、物,内心深处却潜藏着可能连自己都不知道的焦虑。既然权力之道采取的是一种防卫、控制、物化的姿态,它的操作﹣﹣根据一些存在主义作家的说法﹣﹣就是反存在及导向非存在状态的

    (在网上找的物化的解释

    物化:指人的属性关系和行动转化为人所生产的物的属性、关系和行动的作用(或作用的后果),而物却变得对人独立(而且被想象为原来独立)并支配他的生活。

    也指人转化为物一般的存在,不以人的方式而按照物的世界的规律行动。物化是异化的一种“特殊”情况,是它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最基本的形式;

    经济活动中的物化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与劳动对象在所有权上发生分离,劳动对象不属于劳动者,劳动者只有在为了生计被迫出卖劳动力时,才能参与劳动活动。与劳动对象发生直接的客观关系,劳动者成为劳动过程的商品化和简单化,自身的能动性被淹没,从而被劳动过程“物化”了)

    内在力量之道

    另一条面对无助状态的方法,是取得、开发自己的内在力量,凭借它来回应生命的挑战,有人称它为"个人掌控力"( personal power );我们比较喜欢用"力量"这个词,以免与控制混淆。力量主要存在于自己,而不是与外在世界的关系里;它是对自己所显现的一切特质的接纳能力。与其想方设法抵抗外在世界的对峙与威胁,展现力量的人会发现他们与生俱来的特质;他们接受这些特质(有时还需抗拒别人的期许),并富有创意地设计符合自己处境的方法来回应生命的挑战。一个人在开发力量的同时,会更能感受到与他人的亲密感。相对于导向非存在状态的权力,力量是肯定存在状态的。

    本章将聚焦在人们面对他们的根本焦虑和生命挑战时所拥有的一些选择。虽然我们以两两对立的特性来讨论这些选择,但是人们的经验通常都掺杂了两个对立的面向,也可能会在这天平的两端之间游走。不过,大多数人会倾向选择其一,而轻忽另一个。比如说,人们经常会选择权力为建立安全感的手段,从而看轻力量的价值。近年来,投入个人成长的人士试图强调力量的面向,而贬低或否定权力的使用。但我们认为,人们其实可以学习根据不同情境去调整权力和力量的比重,然后在态度和行动上较自觉和自由地在两端之间移动。要了解我们的本质,就需要对自己的这些对立面向有所觉察,并承认它们都是我们的一部分。在任何情境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两个对立面。切记,这不是二选一的问题,它是一个连续体。换句话说,在不同的情境和经验里,其中一面会较凸显于前景,另一面则较退居于背景。

    首先我们会探讨出类拔萃展现自我之间的连续体,这应该会让你领略到这些特性的运作方式,有助了解之后会谈到的其他特性。在讨论出类拔萃和展现自我的过程中,难免会提到其他特性,这部分会在本章稍后进一步说明。在下一章里,我们还会在这个组合里加入其他特性!

    我们使用—这个符号来表示此两端语词应被视为一个连续体的概念。虽然大部分的我们对连续体的权力端有较多的体认,但其实我们是可以在这个连续体上自由移动的,并越来越体认到力量在生命中的价值。

    出类拔萃一展现自我

    许多人终其一生心心念念的就是"功成名就"、位居"要职"、成就"大事"、做个"举足轻重"或"重要"的人。家庭和社会所鼓励的存在价值,往往是以一个人在职场上的成就及其是否成功建立一个稳定、充满爱的家庭来定夺;一般人认为,在生活中扮演一个受人尊敬、拥有经济优势的角色,才配享有高社会地位。然而,许多达到这些目标的人仍怀有无法理解的空虚感或无意义感,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将展现自我的存在要务与出人头地的社会期许搞混了。

    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有自己的潜质,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却被期待朝普罗大众的方向发展和看齐,而且还不能落后;倘若失败了,别人就会或委婉或严厉地规劝我们随俗从众。我们似乎时时都活在"功成名就""飞黄腾达"的期许中,以至于学会通过"出类拔萃"和受人钦慕来凸显自己。仿佛我们被期许的是去构筑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生,而不是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人。(人生、人?)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做"( doing )变得比"存在状态"( being )来得重要。这或许会让我们觉得比较有保障、比较能掌控;但却也严重限制了我们面对和拥抱不安感,以及放下防卫如实做自己的能力。

    出类拔萃

    在我们的社会里,大人经常教导孩子先人后己,孩子很快就接受它为"关怀"的典范;但同时又期待孩子出人头地、脱颖而出、超越别人。这是个矛盾的现象,一个典型的"双重束缚"( double - bind )处境,因为一个人唯有打败别人才能凸显自己。为避免精神错乱,人们只好否认、压抑或合理化这个两难处境。我们的文化鼓励竞争,但对有人成功即表示有人输了的事实避而不谈。胜者得到权威,进而拥有左右他人人生的权力。他们不仅赚到比其他人多得离谱的物质财富,也被赋予较高的社会地位。

    出类拔萃可让一个人得到赞扬和许多其他奖赏,不仅在精神上,很可能还有金钱上。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些注意力是在喂养理想我、贬抑现实我、罔顾真实我。一个人受到瞩目是因为他的成就或所呈现的自我形象,但他的实相并没有得到认同。这样的人也许受人称颂,但他们的内心是空虚的,并相信自己毫无价值。鹤立鸡群的他们是孤立的,也很容易因此受人侧目而遭忌。

    出类拔萃的人把自己和别人当作物件,即便他们看起来精力旺盛(有时甚至过动),但却经常体验不到真实的生命力和全然活着的感觉。在力图成功的过程中,他们经常处于紧张(但他们可能将之解读为兴奋)或高压充电的状态(一如在重大的商业交易场合出现的状态)。他们沉迷于成就、权力、名望和他人的注意;他们物化生命中的其他人,利用那些人来满足自己对注意力和认同的渴望。但这反倒让他们成为十足依赖场域的人,因为他们的自我价值取决于别人的肯定。这种以取悦他人为重的现象在养儿育女中是如此普遍,难怪人们无法肯定自己、培养健全的自我价值感( self - esteem )。他们抛弃了大部分的真实我,专心致志建构一个理想我,却在过程中产生自我憎恨心。他们志骄意满,自我价值感却很低。困陷在自我憎恨循环里的他们,只能鞭策自己去追求更高的成就。遗憾的是,他们只有在不停地做事和追求成就时才会对自己感到满意。(体会:人一生都在寻找两种东西,一种是价值感,一种是归属感。价值感来源于肯定,归属感来源于被爱。这里提到的自我价值感,我的理解是来源于其他人的肯定,依赖于场域,是反在及导向非存在状态,是以权力为导向的生活态度)

    (书中的“依赖场域”:是迎合、讨好、展现给别人看的生活状态)

    因为追求成就的人是根据别人(场域)对他们的评价来判定自己的重要性,所以常会担心别人觉得他们不够好,甚或背叛、离弃他们以致他们会执迷于控制。他们越是能控制生命中的人和处境,就越有安全感、越能肯定自己。在家里,这可能会形成问题;只要配偶和孩子愿意受控于他们,他们就会感到安心,但当其他家庭成员争取独立或自主时,他们就会将这失去掌控的态势视为一大威胁。因此,权力斗争在这些人的家庭里是很普遍的现象。

    一个人要出类拔萃,需要耐力、警戒心、控制、努力,还需要非常在意外在的细枝末节、时时监听别人对他的期许。超群出众的人会变得独立(而不是自主)、个性化(而不是个体化);他们会持续深陷在依赖场域的状态里,自我价值感持续取决于他人的注意力。

    展现自我

    展现自我的人会成为一个自主和个体化的人。他们肯定自己是因为对所完成的事感到满意,自己已经尽了力,并且充分展现了自己。对他们来说,事情的结果往往没有过程的质量来得重要。他们专心致志地投入所从事的工作,体验生命中的各种可能,把它们当作有趣的探索和成长的契机。他们是以自我为核心的﹣﹣意思是听从自己内在的声音﹣但不会为达到目的而牺牲他人。他们时时都能感应、体察别人的需求以及自己的需求。他们有很强的同理心,但会避免同情别人(因为那带有一种优越的纡尊降贵心理)。他们会意识到并尊重别人的界限,但也乐于展现脆弱、与人亲近。他们关怀他人,但不会去照顾对方,因为他们明白每个人都具备为自己负责的潜能。由他们能够充分、负责任地展现自我,所以鲜少会去怨恨或责怪别人。唯有如此这般地展现自我,汲取并开发力量,一个人才能体验到与他人之间真实的亲密。(进入真实存在状态,发掘、激发真实我的过程)

    展现自我,要有做自己的勇气,需要创意、觉察、临在、一心不二的专注力,没有伤春悲秋的情怀(亦即过度或戏剧性的反应)或自怜。学会展现自我的人在全心投入世界的同时,始终都与自己、与自己身处的情境及其脉络保持联结。当一个人能较充分地展现自我时,其他人往往也会受到鼓舞。与他同在时,人们通常都会渴望彼此联结,因为他唤醒了他们自己的潜能,去更充分、更如实地做自己。

    (我的性格特征里喜欢靠近优秀的人原因)

    人们只要能展现自我,就能以自己的生活和创意的方式在世界上大放异彩;他们领会到"进入存在状态"( coming into existence )的意义。他们了解、接受、肯定自己超脱的那个客体世界,但不受制于它。与其变得依赖场域,他们始终都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追随自己的心。因此,他们会变得比较自动自发、自立自强,比较能与自己和他人和谐共处,更具人性、更加圆满。他们致力的事物,目标不在于成就,而在于精益求精(亦即他们是在精进那些发自内在的技能,而不是强迫自己去习得违背自己本质的技能)。他们越来越能揭露自己,因此得到许多人的认同(相对于成功者得到的注意力)。他们能体验到心灵合一的境界,即便他们没有刻意追求它,甚或给它一个名号。在他们展现自我时,意识到自己只是如其所"是",一切都只是如其所"是",而这就足够了。诚如克尔恺郭尔( Kierkegaard )所说的:"冒险会引发焦虑,但不冒险会失去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2章外在权力﹣﹣内在力量连续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unw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