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一本书,我们看到的是文字都是作者对我们说的话,我们阅读就是在与作者交流,好的文章和认真的阅读会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喜怒哀乐,透过文字看到作者看到的美景,透过文字感动那些感动了作者的故事,透过文字思考那些作者引领我们思考的道理。
读完一本书,你有没有想跟作者说几句话的冲动呢?沈石溪的《狼王梦》是今年寒假书单里的一本,老师要求写读后感,第二次读完后,豆同学的读后感里有一句是这样写的“我在看的时候心里一直在埋怨沈石溪:你怎么就写得这么悲惨呢?就不能让最后一只公狼双毛顺利登上王位吗?啊啊啊,不过也还好,紫岚的小女也生下了一窝狼崽,带给人无限的遐想”。如果说看完一本书第一层的收获是能简要描述故事内容,那么能体会到书里的情感就是更高层次的要求了。
孩子的心思是很细腻的,看到作者的悲伤和离情别绪忍不住想去劝劝作者,在读宋词柳永的《》时候,孩子还不太能理解作者细腻的感情和离情别绪,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离别和再见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因为交通很发达,哪怕是地球的另一端,也就是十几个小时飞机的事,但是在古代交通极不发达,平均生命都比较短,离别可能意味着永别,所以孩子们就读不懂作者的情绪,她的读后感是这样写的:
《多想跟你说》
柳永啊
你为何那么依依不舍?
在前方,在他乡,
仍然有人为你喝彩。
不管你走多远,
你都很受欢迎,
何必那么忧伤!
柳永啊,
我知道,
你此时的心情,
可是,不管怎样,
鲜花依旧绽放,
生活依旧精彩。
多想跟你说,
你真伟大,
有了你,
阳光更灿烂。
还有一种阅读是和作者的共鸣,把自己放到作者描写的环境和事件中,体会作者的所看所想。在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的时候,她就把自己想象成了一条小鱼,从鱼的角度去感受环境,用鱼的眼睛去观察作者等人,别有一番风味。
《我是一条小小鱼》
昨天晚上,我一直想变成一条鱼。今天早上起来,咦?我怎么睡在水里?再一看,嗬,我变成了一条鱼!我看到水里还有好多小鱼啊,心里的恐惧消失了。
我一直在往前游,一路上,风景很美。尤其是那些藤蔓,我对他们产生了好感,我在想,如果我是跳跳鱼就好了,可以跳到上面去玩一会儿,睡一觉。
我继续往前游,可是,越往前越安静,我有点害怕了,赶紧游了回去,和小伙伴们在碗一样的石头里玩。
……
当我们的阅读越过文字理解作者的写作初衷的时候,于作者于读者都是一件愉悦的事情,在我们看书的时候,不妨现在作者的角度去体会文章的内容,或许会有不同感受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