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琴雪《红楼梦》二说不尽的林黛玉一孤哀无助
胭脂斋在回末总批里,对薛姨妈、薛宝钗作了深刻的揭批,他说:“尤奸处在住进黛玉的潇湘馆(原文是否如此,手边无原著,已记不清)。”当时的思想,对薛氏母女最有反感,自从她们进入大观园后,凭藉薛姨妈与王夫人的姊妹关系,展开大规模的活动,上自贾母,下到丫环,都博得好评。林黛玉 是贾母的外孙女,虽与贾宝玉恋爱早已成熟,但势孤力弱,无人主持婚姻,她内心的炽热是贾宝玉送她一方旧手帕而达到沸点。焚稿断痴情首先把题过诗的手帕焚毁,表示愤慨。林黛玉的多愁善病,都说明了她由于不能嫁贾宝玉而受尽内心煎熬气死的。
二林黛玉是一个天真活泼的有古典文学修养的女诗人。
最近我发现,表演林黛玉的都着重一个“冷”字。其实林黛玉 是个外冷内热的人,第19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一回中,林黛玉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姑娘。她是封建社会里被环境折磨死去的有古典文学修养的女诗人。
林黛玉 是大观园里的才女,诗人。她的《葬花词》颇令贾宝玉“悲恸了一回”,“菊花诗”“魁夺”获“一等奖”。她虽然未出版过诗集,但就凭那几首至今连红学家也没全读“懂”的诗参加作家协会,大概还是满够格的——诺贝尔奖肯定拿不到,因她写诗时诺贝尔尚未出世!
一部《红楼梦》具有多层次的内涵,一个林黛玉的形象,同样也具有多层次的内涵,她的韵、清、俊、雅,既是外在的更是内蕴的,往今来的文学作品中,还找不到第二个气质高雅涓洁到如此程度的艺术形象。西园主人说:“宝钗有其艳而不能得其娇,探春有其香而不能得其清,湘云有其俊而不能得其韵,宝琴有其美而不能得其幽,可卿有其媚而不能得其秀,香菱有其幽而不能得其文,凤姐有其丽而不能得其雅。洵仙草为前身,群芳所低首者也。”这个“艳、娇、香、清、俊、韵、美、幽、媚、秀、文、丽、雅”的十三字评,可以说把林黛玉 基本上作了概括,但还有所遗漏,这就是含蕴在她的思想里的反抗意识和她对理想爱情追求的愿以身殉的执著。
情诗中,“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些诗篇都是描写女方对爱情的执著。缱绻的情怀,闺房的景物,周围的气氛,都和《春雨》一诗近似。读者从中很容易想到悲愁难诉、爱河难渡的林黛玉 。
在《春雨》中的“残宵犹得梦依稀”,到了《红楼梦》里,就有不同形态的“梦依稀”。如第四十五回,黛玉“歪在床上”,时正黄昏,风也萧萧,雨也飘飘,罗衾不暖,烛泪长流,“耿耿星河秋夜长,抱得秋情不忍眠。”“不忍眠”,也还是“眠”了。忽然惊醒,“不知风雨几时休”,只有依稀一梦。又如第二十七回的《葬花诗》:“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在气质上的脱俗的情趣,却又表现得十分惹人怜爱。特别是这“葬花”的那段情节,在大观园花团锦簇、良辰美景的烘托下,淡素着装、亭亭玉立,把林黛玉 此时此景中的雅致的诗人气质和敏感的悲剧心境,都刻画很有深度。
三 具有道家思想的林黛玉
对贾宝玉有明显爱慕之心的小姐有3位:薛宝钗、林黛玉 和妙玉,仔细读来,发现她们分别体现了儒道释的价值观,令人感受到作者的匠心。儒道释三家几乎影响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当然也影响了《红楼梦》的整体思想。道家思想跟儒家观念相比有一个重要的不同:儒家讲究的是得到别人的承认,要求每个人都要把自己放在社会背景中,不允许张扬个性;而道家更加关注个人自身价值的实现。我们看到宝钗时时处处考虑别人会对她怎么想怎么看,所以,在长辈面前点戏,她会揣度老人的喜好而点热闹吉庆的戏,零食也点老年人能消化的甜而烂的东西,滴翠亭脱身更是为了保护自己不惜伤害到朋友的利益。薛宝钗虽出身富商家庭,却完全接收与承继了儒家思想。儒家的主要精神之一是积极的入世态度,一个有才能的人要将服务社会当作正事。薛宝钗对儒家思想的维护与坚持。
同样是还未出嫁的少女,薛宝钗和林黛玉 就多么不同!同样是身居奴隶地位的少女,花袭人和晴雯又多么不同!在这里我们就看出了在他们之间还应该作一个划分,封建地主阶级正统派的拥护者和反对者的划分。这是一个重要的划分。薛宝钗正是一个坚决地拥护封建地主阶级正统派思想的人物;虽说从另一方面说来,她在婚姻的角逐中好像获得了胜利,然而并未得到真正的爱情和幸福,因而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她是一个封建社会的牺牲者。薛宝钗却受到了大力的歌颂和赞扬,即所谓“行为豁达,随分随时”的性格,“逐回细看,宝卿待人接物不疏不亲,不远不近,可厌之人亦未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蜜之情形诸声色”,把薛宝钗在礼教的薰陶下所形成的虚伪的世俗的性格,“行止端肃恭严,不可侵犯”书中把宝钗写得好像有许多优点,但那些优点差不多都是适合封建地主阶级正统派的要求的优点。不过只有她的肉体的健康和美丽,那是宝玉也不免倾倾心羡慕,看得痴了!
贾宝玉对薛宝钗的不喜欢,其实是对儒家正统思想的不喜欢。林黛玉 则是道家思想的代表,她并不像王熙凤或薛宝钗那样一生都在努力地力争上游,她只是在安心地做一个自己。就连她对别人的讥讽或取笑,也只是出于自我情感的表达,没有什么更深层次的目的。道家思想跟儒家观念相比有一个重要的不同:儒家讲究的是得到别人的承认,要求每个人都要把自己放在社会背景中,不允许张扬个性;而道家更加关注个人自身价值的实现。我们看到宝钗时时处处。而林黛玉 从来不曾刻意奉承别人,也不觉得自己有哪些地方需要掩饰或遮盖,反而会在所有的诗社活动时都尽力大逞其才,她自知有才华,就不愿掩盖,她想实现自身的价值。
妙玉是一名佛家弟子,我倒并不认为她是虔诚的佛教徒,寄身庵中,只是因为身不由己。不过相对于大观园中的其他少女来说,她已是相当出世了,对宝玉虽有好感,却一点都不外露,只是一两次的脸红让读者看出其中的意味。
四 林黛玉这边风景独好
1精明能干理财师
“再省一回亲,只怕就精穷了”,但还是要把银子花得象淌海水一般。这真是“黄柏木作了磬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摆这个大排场干啥,还不是死要面子,虚张声势!偌大一个贾府,难道竟无一人看出大排场越摆越难吗?不。也有人目睹“难处”而主张紧缩,在议论着“省俭之计”。寄居贾府而没有权力的苏州小姐林黛玉 就敏锐地觉察到:“咱们也太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他们一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
野心勃勃而很想掌权的薛宝钗也向王夫人建议过:“如今该减省的就减省些”,“说不得当日的话”。这个一心要争宝二奶奶地位的封建淑女,献计是为了拍马,以求“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2风刀霜剑严相逼
太医为林黛玉切过脉之后,便讲出了症状:“头晕,减饮食。多梦所见不干自己的事,也必要动气,且又多疑多惧。不知者疑为性情乖诞,其实因肝阴亏损,心气衰耗”,最后将病源定为“肝邪偏旺肺金定受其殃,理宜疏肝保肺”。真也怪,林黛玉 患的又是肝病!说怪不怪,她是贾府的借居者,虽“富贵”,但总有乞食之感,吃东西咽得很不顺当,只能以药补之。
“暗”吃药的是王熙凤,此人喜欢逞强,又盼长寿,且又知道结仇很多,一经表现出病态就会有人解恨,故而总是“恃强羞病“
3反抗封建牢笼
林黛玉想冲破关系学。那四大家族“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已是人所共知,就说贾雨村之所以能够飞黄腾达,王熙凤之所以能够成为荣国府中的女当家,薛宝钗之所以能够登上二奶奶的座位,不正是和精通关系学有关吗?
贾宝玉、林黛玉 和晴雯具有某种潜在的英雄气质。有贾宝玉和林黛玉 想冲破“关系学”的牢笼,结果一个病死于潇湘馆,一个出家了事。
其他都是一些极其平常的“小人物”,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作所为,很少有“出格”的时候,几乎都顺着那一时代的生活惯性。但是,就连这样一些最不惹眼的“子民”,也无法逃脱被毁灭的命运,只要他们身上还留有一星半点“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封建黑暗势力的沉重磨石就要将它们无情地碾碎!
五贵族小姐轻视下层人_林黛玉的阶级烙印
偏偏这个《红楼梦》有点说不太清楚。比如说贾宝玉,大家知道他是很可爱的一个人,一个帅哥,可是对这个贾宝玉也有很多并不能算正面的描写。比如说他回家回来晚了,敲了一会儿门,没有人及时给他开门,袭人过来给开门,一开门他先一脚踹过去,把袭人踹伤了。这点无论如何不可爱。林黛玉 更不用说了。林黛玉那么可爱的一个人,又聪明,又深情,又不计较那些功名利禄,可爱得不得了。可是她对刘姥姥的态度非常恶劣,她根本不拿刘姥姥当人,说刘姥姥是牛,是母蝗虫。这点她连王熙凤都不如,王熙凤一听刘姥姥跟这贾家沾亲,很注意善意对待。刘姥姥这人也很聪明,会公关,表面上说的是傻话,而实际上她哄着你笑,让你高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