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而》篇学习笔记08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选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为什么中国文化提倡“仁义礼智信”?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教人建立“信”?因“信近于义”,义者相宜也。
“义”字表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要注意“仁义”两字,“仁”字,凡是博爱、慈爱都叫“仁”,世界各国文化里,都有“仁”。但是中国的“义”字,英文、法文、德文,任何一国文字都没有同义字。只有中国文化才有的。
“义”,有两种解释。儒家孔门的解释:“义者宜也。”恰到好处谓之宜,就是礼的中和作用,如“时宜”就是这个意思。另外一个解释是墨子精神——“侠义”,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信近于义”。答应的话一定要做到。所以,历史上有著名的“季布一诺千金”的故事。
《论语》中的子路也是这样的人。“言可复也”,守信的人,不可以讲空话。因为讲了的话必须恢复。“恢复”=兑现。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礼貌中要恭敬。恭就是内心对事情的庄重认真。不是看见人敬礼就是恭敬。人与人为什么要恭敬?“远耻辱也”,免得招来无畏的耻辱。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因”就是动机,中国文化:亲亲、仁民、爱物。“因不失其亲”,意思是,人绝对不自私是做不到的。
(中国文化中,两个观念是由道家出来的,一个是大公无私,一个是绝对自私。儒家主张有限的自私。)
“亦可宗”:像这个样子,也可以宗仰。
这些都是讲做学问的态度。然后引用孔子的话: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说明学问的道理,并不是只读死书,而是注重现实人生中的做人处世。孔子说,生活不要过于奢侈。
“食无求饱”,尤其在艰难困苦中,不要有过分、满足奢侈的要求。与《乡党篇》孔子自己生活的态度、做人的标准是相同的。
“居无求安”,住的地方只要适当,不要过分安逸,贪求过分享受,能安贫乐道,不要贪求过分的安逸和享受。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不求物质生活的享受,而重视精神生命的升华。
“敏于事而慎于言”:包括了一切责任、应该做的事,要敏捷,马上做。
“慎于言”:不能乱说话。
“就有道而正焉”:这个“道”就是指学问、修养。那么哪里叫“有道”呢?古人的书,书本上就是“有道”,从书本上去修正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个样子就叫做好学。可见《学而》一篇,并不是说读书就是学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