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又不务正业了,东看看西看看发现了几个宝藏男孩&宝藏女孩,沉浸在他们输出的内容里,做一块轻松的海绵。每天都有有趣的想法闪过,却成不了文章。但为了关注我的38个粉丝,我也要写点什么吧
那就说说圈粉我的这几个可人儿。这里头有B站评书评电影唠嗑的up主 天真的而感伤的小说家,有开公众号讲皮肤讲医美的林傲娇博士,有因为伤医事件被砍伤的眼科医生陶勇,还有一直路人缘颇好的清华哥哥歌手李健。忽然我想问自己,为什么被他们吸引了?我喜欢他们什么呢?我在他们身上得到了什么?
→他们填补了我的知识盲点
说起来我最近看的最多的,就是小说家和林傲娇所作的一连串的输出内容,小说家在B站更新的视频,几天没看甚至会有点想念。
小说家不靠颜值不靠演技,甚至普通话都带着一点口音,谈的是我们或熟悉或陌生的电影书籍,讲的是我们熟悉作家陌生的一面。比如语文课本上的头号一哥鲁迅先生,他就挑出《论他妈的》这篇做阅读理解;比如520这天聊聊老舍的《离婚》。阅读书摘的同时也输出了很多个人见解,或幽默或深刻,和很多杀时间的视频不同的一点是,看过后他说的内容不会转眼就忘,甚至为《傅雷家书》那集(原名:你们聊,我去买俩橘子)掉了两滴鳄鱼泪。
鲁迅《他妈的》皮肤科医生林傲娇因为认真科普护肤知识而进入我的视野,行文脉络清晰而且比较客观冷静,至少她写的内容是我这样的小白能看得懂的。
吸引力法则之一:靠知识深度取胜,他们都“有用”。
这两人都不是什么明星,只上在别人的推荐下偶然发现。他们的共同点是精通某个领域,正好是我的盲点并且我有想了解的诉求,他们出现得正是时候,解决了我的疑惑。他们不一定是这个领域的佼佼者,但至少都能够提供质量较高的该领域的知识,成为了我的领路人。换句话说,他们都“有用”
那么我写的内容能不能成为你们在当妈妈路上“有用”的力量呢?
→他们成为了我想成为的人
陶勇圈粉我,只因为一场访谈视频。李健也是。
伤医事件之后出院的陶勇继续接受治疗,暂时无法服务一线,于是活跃在了网络上。采访中,他说的第一句击中我内心的话是:“治病救人不一定非要在手术台上。”这句话,仿佛和鲁迅的学医救不了国人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
他不把不能再做手术视为职业生涯的终结,而是换个角度,只把它看作一个转折点。把受伤事件对自己的伤害降到了最低,他非常清楚,事情已经发生了,无法改变,“我现在的生活和那个人的死活已经没关系了,我只要能跟自己和解,我就还能有一个幸福的未来。”
被问到:假如当初知道这个人会伤害自己,还会帮她做手术吗?陶勇声音轻但态度坚决地说:一定不会。“我可以理解,但无法原谅。” 非常诚实。
作为医生,依然保持强烈的职业理想和善意
思路清晰,内心强大,不延续仇恨,但也不做圣人。他解释为什么出来说话时强调了,因为很多报道里的我不是真正的我,我没有那么好。
李健也同样,是一个特别真实的人。他说评价我少年成名的人只看到我的成绩,不知道我背后付出了什么。其实我很勤奋,别人家孩子在玩的时候我一直努力读书,忍受了长时间的寂寞。
他说,我喜欢可控的生活,名利是一把双刃剑,我是个随波逐流的俗人。
以上两人的为人智慧和人格魅力令我折服,强大的自控力是我所追求而尚未能企及的状态。他们活出了我想要的样子。
所以被他们吸引是因为他们代表了我认可的价值观的一部分,我的认知在他们身上找到共鸣,并能够把他们视为目标。
吸引力法则之二:输出的观点背后的三观和对方契合。说白了,我们还是爱自己,相似相容。
结尾,放上陶勇医生被采访的视频链接,这个视频应该被更多人看到:
陶勇医生采访视频: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pe411s7BB?p=1&share_source=weixin_moments&share_medium=iphone&bbid=Z1456019D744BE574F999E48D85120B10D95&ts=1591139406&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