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10/365
复盘后的实践,今天开启《PET父母效能》的学习。
有人说,''中国的家庭=缺席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先不声讨究竟有多少家庭如此,但是''焦虑''一词却不为过。
我们为孩子不好好吃饭而焦虑,为孩子不好好睡觉焦虑,为孩子不能专注焦虑,为孩子不能友好社交焦虑,总之我们就是有很多的焦虑……
为什么父母如此焦虑?
想一想如果孩子惹了麻烦,孩子出现了某种社会问题,孩子在学校不爱学习,不遵守学校的规矩。
通常这样的事情社会,舆论是不是都在指责父母?指责父母教育不到位。
现如今父母的养育方式和家庭问题解决方式都来源于并依赖于他们的父母以及祖父母。而大部分父母或祖父母的教养方式都是极具破坏性的教养方式。
PET倡导父母是人,不是神的观点。
具体理解就是:当你感觉你无法假装对孩子感到接纳和爱的时候,你无须勉强自己去这么做。你也没有必要对每个孩子一律平等的展示你的接纳和爱。最后,你和你的配偶无须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站在统一战线上。但真正至关重要的是,你们需要知道的真实感受。
PET通过行为窗口,让父母找到谁是问题的拥有者,从而运用相对应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行为指的是你的孩子所做的和所说的,并非是你对那个行为的评价。例如:孩子把衣服留在地板上是一种行为;贴上标签说''邋遢'',则是对这个行为的一种评价。
孩子所有可能的行为——孩子所说的话或者所做的事情—都可以用一下的长方形来展示,它被称之为''行为窗口''。
![](https://img.haomeiwen.com/i11360613/2159dd151218fb55.jpg)
行为窗口中有些行为是可接纳行为,例如,你的孩子周六上午在家看电视,以便你可以自由干家务,那么这个看电视就是''可接纳行为''。
也有些是不可接纳行为,例如,孩子看电视的时候声音开的很大声,让你无法忍受,这种行为就是''不可接纳行为''。
可接纳或不可接纳有标准吗?
答案是没有!
可接纳或不可接纳都是因人而异,同一行为爸爸可能可以接纳,但对妈妈可能就是不能接纳的!这源于父母的环境。
可接纳或不可接纳与被接纳的对象有关系,例如,有些家庭更接纳男孩,有些家庭更接纳女孩。
可接纳或不可接纳会受当事人的心情影响。当家长感觉自己精力充沛,健康快乐的时候,就很容易接受孩子大部分的行为。当家长由于睡眠不足,疲惫,头痛或心情急躁时,孩子的许多行为就会变得不可接纳。
接纳或不接纳也会随着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例如,带着孩子去朋友家做客时,父母对孩子的接纳程度会比在家里的时候大大降低。
那么怎么理解你有问题,却是我拥有问题呢?
PET核心理念就是问题归属原则。
你有问题,例如,孩子用彩色笔画脏了你新买的价值1000元的白色裙子。这个例子中问题是孩子产生的,但是对谁造成了问题?答:白色裙子的主人。那么这个时候如果孩子的行为不在你可接纳的范围,那么你就成为了问题的拥有者。
''问题''在这里是指谁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么谁就拥有问题,问题就归属于他,需要他来解决—不是指谁做错了什么,谁出现问题。
那分清楚问题的拥有者是谁后,我们改如何解决问题呢?
当孩子拥有问题时:父母需要积极倾听。
当父母拥有问题时:父母需要面质
当双方都拥有问题时:选用第三法
但,什么是积极倾听?什么是面质?什么是第三法?
请等待我的学习更新。
![](https://img.haomeiwen.com/i11360613/fca1c1d5c939cfa6.jpg)
我是正面管教家长讲师
好爸妈在线合伙人
微信号:peipeixye
添加请注明简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