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于十七岁

作者: 爱读书的无为 | 来源:发表于2017-08-23 22:30 被阅读0次

    从太古时期以来,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从来没有进入工业社会一下跨进了社会主义国家之列。可还是与持续了两千多年前秦汉的统治类别相差不了多远,换汤不换药,改了一个名号。

    我之前也卖过惨,却也不想如祥林嫂那般。世界上确实有比我更压抑的人,也如我一般想要找个信仰,卑微的活在这世界上,对生活失去了希望。正如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这句话带给我的启发非常大,尤其是前半句,但现在更重要的是后半句。不幸的家庭确实有很多,但幸福的家庭也一样多吗?如果幸福的家庭要维持现在的状况应该怎样维持呢?

    孩子总是会长大的,迟早会意识到外边的花花世界、灯红绿酒。除非一辈子不让其接触。

    细想看看,这也不失为一种方法。或者说这就是惟一的方法。正如《淮南子》里记载的姜子牙的一番长篇大论,很难让我们说清楚这到底是儒家还是道家的思想,但无论是谁,这种方法前前后后持续了两千多年。

    像基督教的“严紧派”,不正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吗。通过封闭大家和外界的接触,如道家提倡的“小国寡民”如出一辙,用他们专门的方法教育孩子,使他们还维持在两百多年前的生活水准。

    其实家庭与皇权差不了多少,君为臣纲子为父纲不知道影响了多少代人,皇帝和父亲是可以划上等号的。所以,一个皇帝必须要有父亲般的威严管理好百姓,一个父亲也必须要有皇帝般的管理方法管理好子女。

    但近代的心理学研究证明,其实人与人最好的交往方法是平等。如果人人平等,别人就会把你归在自己的阵营之内,所以你有了困难,别人也乐意来帮助你。家庭也是一样,如果有了平等之后,孩子对家庭的归属感也会更强烈。

    明白了这一层意思就可以继续往下推,人与人平等之间的条件是人必须要与人交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前提。那么,也就可以用来解释仪式的作用了,我们看重仪式真的是敬畏鬼神之类的吗?其实也是为了增强集体认同感。这就说明,仪式越繁琐,越复杂,我们就越是会相信这是真的,因为在举行仪式的过程中,我们和别人的接触时间也会相对增加。

    这就说明,儒家宣扬的那套“礼”其实并没什么用。而儒家,其实不止,诸子百家的思想都是关于争执写给统治者们看的。由此,我们就不难想到,关于“礼”其实不过是政治斗争的副产品而已。只是为了维护“礼仪之邦”这一虚名词罢了。其实“礼仪之邦”的意思我们大家都理解错了,以后有时间再讲吧。

    而正是因为这个“礼”影响了我们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习俗,才造成现在许多人在网上打着摆脱原生家庭的口号的现状。谁能想到这原本只是一纸法令呢。

    可能我多数的痛苦就由此而来吧。

    希望以后的“他人”能看到这篇文章,我也会创立一个专题收录我的这类文章。而我终究会变得不是我,希望“别人”能感受到我现在的心情吧。

    写与十七岁生日

    死于十七,生于十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死于十七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vcd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