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战友约着去参加大数据产业峰会,他们选择制造业和区块链主题,我更喜欢涉及的政策与法律问题,其实对法律两个字更敏感,好像里面有趣的概念能够被陌生的逻辑操弄着,觉得好玩儿。一上午听下来,觉得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申卫星教授的“数据的法定权利体系构建”更新鲜。区分数据与信息的似乎只有“标示”两字,包括其“主体”,由此引申的“人格权”概念,是否产生利益,以及利益或资源的再分配问题。他对照《网络安全法》和GDPR的条款,逐一分析隐私权、知情权、修改权、擦除权、携带权、决定权等“私权利”细分类别的意义。
我想,若老子不给儿子孙子啥隐私,儿子也会剥夺孙子的隐私;数据的价值就是与特定主体关联,这类信息如同拥有大量教徒的宗教一样,成为了某种无形有有力量的组织,就会被也应该被国家监管起来,并制定相应的冲突解决机制与交易规则。特别在当今的生命科技与信息科技领域,面临着群体的“安全与发展”话题该如何权衡,听总理说“85%的大数据掌握在政府手里”。第二个值得欣赏的演讲者和奇妙话题是,腾讯竞争正常办公室首席经济学家顾问吴绪亮的“数据流通中的激励、效率与政策设计”,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数据资源采用不同分配策略的历时性差异。
从激励与效率两个词汇的实践中,可引人思考的是,经济学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涉及的是谁的安全、谁的发展,发展的目的究竟又为了什么,甚至我坐在熙熙攘攘的大厅里竟发呆地不知道人类所谓的“利”或“益”在哪里,对个体的利益一定导致对群体的利益吗?可能完全不那么回事!谎话说过一万遍就会变成真理,天真再现一千次变会成为愚蠢,微观粒子的行为聚集起来成了化学物质的属性,就是说在个体与群体,少数与多数之间没有任何逻辑的桥梁可以直通,所以爱因斯坦才焦虑其相对论与量子理论的不协调不统一,中午犯困,还是回家睡觉吧。
第二个晚上,继续去中国盲文图书馆,听压力管理的心理学讲座,去晚了没座只好站着,也懒得再去照像。如同社会学一样,心理学研究一番之后说的都是大白话,比如“你喜欢那些喜欢你的人,你讨厌那些讨厌你的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是一面镜子”,或说人的心理是一面镜子,也许可看成一堵墙,具有防护机制。“少校”主任说到人情感的原始表达与感受,指出“口欲期”令众人恍然大悟,原来内心潜在的焦虑都是通过吃零食、喝酒、抽烟、唠叨的“嘴”完成的。婴儿“肛欲期”控制大便的快乐,自主实现地完成与世界的分离,会引的人们无限遐想,是真的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