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翟天临又双叒被“骂上热搜”,这是自“不知知网”事件发生以来,第三个毕业季被骂上热搜了。
抛开翟天临自食恶果一事,也许真的该思考一下毕业生们真是在骂翟天临吗?相比为什么骂翟天临?也许为什么要骂人才是真正该思考的。

无论怎么骂、骂的是谁,也只是一种情绪宣泄,这些情绪从何而来?知网论文查重本身带有极强的公共服务属性,理应具备人性化、规范、合理的标准。可如今,论文查重不仅很贵,而且很乱。每到毕业季,生活拮据的同学总是绞尽脑汁的去找查重偏方,因为他们是最先被查重费用击垮的群体,知网不提供个人查重服务,学校提供的查重次数十分有限,他们不得不想其他办法。因此商家们也会坐地起价,如网友所说:“比写不出论文更悲哀的是论文写好了却没钱查重”。
更为荒唐的是,即便如此,能接受的网络查重服务基本都是违规存在,同时,这些查重服务还有很大的隐私和内容泄露风险。商家可以将服务对象的论文资源整理洗稿,重新转卖,这何止坑蒙拐骗。此外,他们提供的查重报告和知网查重也有很大误差,这就相当于正版的用不起,盗版的没法儿用,折腾一番后的受害者还是学生,难道查重的漏洞和风险都只能是学生来承担吗?
论文查重的初衷是防止抄袭,但如今的查重系统却存在机械化的不合理之处。特别是论文引用和专业术语使用是无可避免的重复,这部份内容该如何合理计算重复率,以及高校对毕业论文重复率的合理设限,都是查重端和学校应对学生负起的责任。
我国高校的“严进宽出”至今为人诟病,高等教育严把毕业关是必然趋势。但当下,赶制论文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不少毕业生依然轻率对待论文, 抱着“无所事事玩四年,论文一天就毕业”的心态,这反映的除了学生自身问题,更有高校学术培养机制缺陷,以及当下基础教育领域学校对学生研究能力培养欠缺的深层次原因。
面对这些查重乱象,首先应该是知网本身,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是否也该考虑考虑一些社会责任感,学生群体收入本就有限,能否找回自己的公共服务属性和公共服务意识,一家独大也不能店大欺客啊。当然,学校也该为论文查重多元考虑才是,降重要求是否能够避免系统机械化弊端趋向人性化,在这个过程中,能否多体谅学生群体,主动作为,努力为学生争取查重支持,灵活调整对查重有特殊需求的群体。
设置毕业论文的初衷是希望同学们能将理论与实践所学,拥有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论文只是展示成果的一种方式。而毕业季面对论文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宣泄情绪的同时,也该保持学习的初心,端正学术是一种自我要求,也是学校和社会对这一群体的期许。论文是读书生涯的句号,每一个阶段的结束都不会是终点,只有画好每一个句点,才能不留遗憾的继续出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