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还历史以真相——那些被文艺妖魔化的历史人物

还历史以真相——那些被文艺妖魔化的历史人物

作者: 舞英社 | 来源:发表于2024-09-26 10:17 被阅读0次

潘美(925 年 —991 年),字仲询,汉族,大名人,北宋开国名将15。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开宋元勋:潘美与宋太祖赵匡胤关系素来深厚。陈桥兵变以后,赵匡胤命令潘美先去见执政大臣,宣谕圣旨于中外。在赵匡胤登基后,陕州主将袁彦凶悍,信任奸佞小人且喜杀人贪财,还修理兵器,太祖怕他叛乱,派潘美监视他的军队,潘美一人骑马前去宣谕,袁彦被其劝说入朝,赵匡胤对潘美此举很满意。在李重进叛乱时,赵匡胤亲自征伐,任命潘美为行营都监从征。扬州平定后,潘美留任为巡检,后又因功授为泰州团练使。乾德元年,宋王朝平定湖南叛将汪端后,任命潘美为潭州防御使,他多次击败南汉侵犯,还追剿溪峒蛮獠,稳定了少数民族地区。乾德二年,潘美又随从兵马都监丁德裕等人攻克郴州。

攻灭南汉:开宝三年(970 年),宋朝下令征伐南汉,潘美为行营诸军都部署、朗州团练使5。他率领宋军一路势如破竹,巧用计谋大败南汉的战象阵,先后攻克贺州、昭州、桂州、连州等地。在韶州之战中,斩杀俘虏敌军数万人。最后攻破广州,擒俘南汉后主刘鋹押送到京师。此战后,潘美兼任岭南道转运使,还讨平了土豪周思琼的叛乱,使岭南安定下来。

从平江南:开宝七年(974 年),宋王朝计划征伐南唐,潘美与曹彬等将领一同出征。他指挥军队渡过秦淮,在采石矶浮桥之战中奋勇作战,夺取南唐战舰,攻破南唐城南的水营栅栏。在攻打南唐都城金陵时,潘美率领部队袭击,大败南唐军5。最终南唐灭亡,潘美因战功被封为宣徽北院使。

镇守北方1:太平兴国四年(979 年),宋太宗围攻北汉都城太原,潘美为北路都招讨,判太原行府事。北汉灭亡后,刘继元手下的老将杨业归附宋朝,宋太宗任命杨业为代州刺史,扼守雁门关,潘美则在北方抵御辽国。期间,潘美曾占领固军这一险要之地,使辽国不敢轻举妄动,北方边境暂时稳定下来。后来,他还曾大破辽国一万多骑兵,被封为代国公。

陈家谷口之战的争议:雍熙三年(986 年),宋太宗决定北伐辽国,收复燕云十六州,派潘美统帅西路,杨业为副将。在撤军过程中,为了掩护云、朔、寰、应四州百姓撤离,监军王侁逼迫杨业冒险迎敌,潘美未能有效阻止1。最终杨业被辽军包围,陈家谷兵败,杨业被俘,绝食而死。宋太宗得知此事后,连降潘美三个爵位,降为检校太保,不过没多久潘美又官复原职。

淳化二年(991 年),潘美加同平章事,数月后去世,年六十七。赠中书令,谥武惠。咸平二年,配飨太宗庙庭。潘美女儿在宋真宗为皇子的时候嫁为原配(章怀皇后潘氏),因此潘美在宋真宗时代又追为郑王。在民间评书《杨家将》中,潘美被丑化为奸邪疾功的大坏蛋 “潘仁美”,但这是艺术夸张的结果。实际上,潘美对宋朝的建立和初期稳定有着重要的贡献。

杨业(?-986 年),北宋抗辽名将,人称 “杨无敌”,是中国人民千古传颂的 “杨家将” 中最主要的人物之一1。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早年经历:杨业原名杨重贵,籍贯为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后迁居太原(今山西太原)。其父杨信曾任职后汉麟州(今陕西神木北)刺史。麟州是西北要塞之地,民风尚武,杨业自幼英武果敢,精通骑射,喜好田猎,曾言自己日后担任将领,驰骋疆场会如同使用鹰犬捕捉猎物一般。二十岁时,杨业回到并州,追随北汉开国皇帝刘崇,驻防晋阳。951 年,刘崇建立北汉政权,任命杨业戍守代州(今山西中部和北部),特赐杨业刘姓,改名为继业,“比于诸子”。当时契丹族经常南下骚扰,杨业率部抗辽,每战必胜,声名远扬。

归附宋朝:太平兴国四年(979 年),宋太宗亲征北汉,围攻太原城1。杨业捍守太原城东南面,杀伤宋军无数。北汉末帝刘继元归附宋朝后,杨业仍据城苦战,直到刘继元派亲信前往命令投降,他才归附宋朝。宋太宗派遣中使召见杨业,十分欢喜,令其复姓杨氏,单名业,授左领军卫大将军,班师回朝后又授予郑州防御使1。

抵御辽军屡立战功:太平兴国四年九月,辽军分路南侵,宋太宗调杨业到代州,任知州兼三交(今太原北)驻泊兵马都部署。第二年三月,潘美自三交口巡抚至代州时,契丹辽军南犯雁门,杨业率领部下数千骑从西陉而出,由小陉到雁门北口,从背后攻击辽军,与潘美所部合击,大败辽军,杀辽将萧咄李,俘辽将李重诲。杨业因战功迁为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从此辽兵望见杨业的旌旗,就引兵而退。

雍熙北伐与陈家谷口之战:北宋雍熙三年(986 年),宋太宗派遣二十万大军分兵三路北征伐辽。潘美为西路军行营都部署,杨业为副将。出雁门的大军在杨业的指挥下,接连收复云州、应州、寰州、朔州四州失地,军队乘胜进抵桑干河。但随后曹彬所统帅的东路军队在岐沟关战败,杨业被迫撤回代州。不久,受宋太宗诏命,杨业需掩护四州百姓内迁。此时,辽国皇后萧氏和大臣耶律汉宁等率兵十余万,进抵雁门关,复陷寰州、应州。杨业审时度势,认为辽兵势盛,可按诏命掩护雁门百姓撤退,同时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但监军王侁反对他的意见,坚持让杨业出兵雁门关,收复寰州,并质疑杨业的忠心。杨业无奈,只能和潘美、王侁约好,由自己带一路军队,先行出击,将敌军诱到陈家谷口,由潘美等指挥先埋伏好的军队,痛击辽军。然而,从寅时到巳时,王侁派人登上托逻台瞭望,以为辽军失败逃走,想争夺功劳,就领兵离开了陈家谷口。潘美不能制止,也沿交河西南行走了二十里。不久听说杨业失败,立即指挥军队退却。

壮烈牺牲:杨业与众将率领本部数千人马,奋勇拼杀,把辽军引到陈家谷口时却发现无援,不禁抚胸大哭。最终,杨业身上受伤数十处,士卒几乎全部战死,其子杨延玉也战死沙场。杨业被辽军俘获后,叹息自己本想报答宋太宗的知遇之恩,却被奸臣陷害,以致王师败绩,无颜求生,于是绝食三日而死1。后世影响:杨业之死使北宋朝野震动,宋太宗极为哀痛、怜惜,追赠他为太尉、大同军节度使等,还对相关将领进行了惩处1。杨业的忠勇事迹被后世广为传颂,杨家三代抗辽的事迹也被演绎为杨家将故事,流传至今。在全国有多处纪念杨业的祠堂,如北京市密云区古北口的杨令公庙、河南省新密市来集镇的杨业祠、山西代县鹿蹄涧村的杨忠武祠等。


杨业是《忠烈杨家将》中的英雄人物,也是历史上抗击北辽的民族英雄。

而潘美同样也是为赵宋王朝奠定江山基业的能臣名将。

然而,潘美晚节不保。在于,他在最后雍熙北伐的陈家谷口之战中因为监军王侁(同身的音)的怂恿,而本身就是从北汉投降宋朝的杨业,自然也被王侁怼的哑口无言。担心他有二志和异心。

而投降之人,最担心的就是被人诬陷、冤枉为有异心!

这种诛心的说法,只能激将杨业在情况明显不力,东路大军曹彬已败的情况下,而以卵击石。最终杨业(杨无敌)战败被俘虏,绝食而死。

而潘美在监军王侁的建议下,他作为主帅却一言未发,直接形成了默许之事。他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

而,究其本源,则是由于宋朝立朝不正,皇帝都担心军将佣兵自立,黄袍加身,而让监军在侧掣肘之,其结果自然是上下多疑,令行难禁止。

政令决策艰难。

潘美经历过前期北宋立国的艰辛,晚年的他政治上更偏向于自保,自身的爵位,高官厚禄,而正基于此,他没有否定王侁的错误战略,而导致了杨业的赴死。

而他和王侁,答应在陈家谷口伏兵,也因为王侁的急功冒进,知道杨业败了就一走了之,自然被后世为构陷!

当然,历史上跟潘美一样饱受诟病的还有有功于乱世社稷的曹操。

但,中国历来都讲究“立德、立功、立言”所谓三不朽。而一旦德失去了,那么在文学的世界里,随着时光的远去,在戏剧文学中奸臣的形象则逐步深入人心,而真正在历史中的形象则远去了,成为了大奸大恶之人,不禁令人唏嘘……

历史之于历史,文学之于文学,人性之于人性,我们应该割裂开来,把历史的还给历史,把文学的还给文学,把人性的还给人性,把道德的还给道德,这有不失偏颇,为真正的看历史的角度!

——力 2024年9月27日甲辰八月廿五

相关文章

  • 历史上真实的“武大郎”

    尊重历史,尊重历史人物,尊重事实,随着我国考古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历史真相被还原,而这一切一切真相都需要相应的文...

  • “还历史人物以本来面貌”

    郭沫若曾创作了不少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剧本或小说。为了完成这些作品,他对很多历史人物进行过深入研究,留下了人物纪念和...

  • 换眼看历史——读《文明之光》

    说起历史,我的认知还局限在学生时代被灌输的那些个知识点,比如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著名的战役等等,离开学校后,在现实...

  • 还历史以真相,还生命以过程 ———《文化苦旅》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王靖瑶 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祁,却希望自...

  • 读书有感:历史上有趣的灵魂

    今天读完了《教科书里读不到的趣历史:那些特立独行的历史人物》这本书。 本书语言简短,风趣幽默,是小白想了解历史人物...

  • 明史真有趣

    最近看了对明朝的历史兴趣浓厚,重温了高中时期看过的《明朝那些事儿》,被许多鲜活的历史人物所折服。朱棣、于谦、张居正...

  • 谭老先生千古

    最近被一部剧刷屏《觉醒年代》,那些冰冷的历史人物再一次以鲜活的姿态站在我们的面前。 看到网友的一句话瞬间泪目:“我...

  • 方孝儒《默庵记》

    以现在人的眼光看历史人物,我们会由衷的敬佩那些忠诚、坚定、有气节的人杰,叹息那些为了道德和操守而殉节的人,代表人物...

  • 爱情婚姻应该呈现一种高贵的底色——穷困莽撞不漂亮,她却高贵得超凡

    前几天那篇著名历史人物的真相,多么令人沮丧,最不要脸的人竟然被包装成了情圣,这个世界的美好到底有几分可信? 我想起...

  • 毛泽东的抗战智慧来自哪里?

    在谋划如何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毛泽东重视从历史人物中汲取智慧。在先秦那些大仁大智的历史人物中,毛泽东特别重视孔...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还历史以真相——那些被文艺妖魔化的历史人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vehr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