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樊登读书听了《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对情感引导颇为认同,写了一篇文章《情感引导——教孩子说出感受》。昨天把这本书读完,发现自己的理解太过肤浅,仅仅体会了“术”的层面,对情感引导的“道”缺乏认识。所以今天特意再就此进行补充。
所谓“道”,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原则、核心。我们可以灵活运用术,可以根据情况增删步骤,前提是我们遵循这些基本原则。
原则一:尊重孩子个性和认知水平
孔圣人有一个因材施教的故事。
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
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
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
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
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因材施教”是所有教育都应该遵循的基础,情感教育也不例外。
每个孩子都有其个性和天生的气质,我们做情感引导,是要教会他们,如何辨识情感,以合适的方式表达情绪,而不是把他们都培养成“乖孩子”。
例如有的孩子相当固执,即便知道自己错了也不愿意道歉,与其勉强孩子接受必须道歉,倒不如暂时允许他换一种方式表达歉意,再慢慢通过做榜样、讲故事等方法,让他理解道歉这件事。
不同年龄的孩子认知水平不同,如果忽略这一点,导致设定的期望过高,我们注定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例如这周末你要带2岁的孩子出去吃饭,那你就要做好无论怎样他都会疯跑、打闹甚至会导致就餐提前结束的准备,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就是坐不住的。
原则二:允许孩子自由表达感受
我们很容易根据孩子的行为就去判断好坏,但是,单有行为是很片面的——还有感受、思想、观点等。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妈妈切了西瓜,孩子把每一片都拿起来咬了一口。如果不去问孩子的想法,我们很容易判断这是个自私的孩子,可是他这样做的原因恰恰是无私——他想把最甜的那片给妈妈。
所以,聆听孩子的感受,不做“行动派”,是情感引导的基础——毕竟,如果都不能了解他们的感受,如何来引导呢?
不做“行动派”还有另一层意思,即不为了消除“不好的表现”而错误的运用诸如威胁、奖惩、忽略、暴力等策略。因为所有这些都只能暂时的解决表面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是长期的。
例如孩子在走廊疯跑尖叫,你实在受不了了,对孩子大声吼道:“不许跑了,停下来,再跑晚上没有零食吃!”也许孩子这次会停下来,但下次他不介意吃不吃零食了,或者,零食已经满足不了他了呢?甚至他可能学会跟你讲价。
原则三:允许犯错和失败
允许自己犯错。我们也只是开始为人父母,在此之前,我们有太多自己的习惯,不可能一下子就改过来,所以,我们可能也会吼叫、不耐烦,甚至偶尔武力解决问题。我们要允许自己犯错,否则永远也不可能开始。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放纵自己,及时道歉,争取下次改正,是应有的态度。
允许引导失败。没有一种方法能总是奏效,也许有时候你已经尽力,最后还是命令解决或者只好放纵,都不要怀疑情感引导没有用而放弃,即便事情没有按照期望的发展,至少这种方法可以加深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感情。
情感引导,归根结底是一种教孩子如何认识和处理情绪感受的方法,因为情绪能力很重要,而这一方法又能避免冲突、加深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了解和感情,所以,我们不妨一试。虽然有难度,我们可能经常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经历的情绪是什么,如何应对是最好的,但这何尝不是一个我们自己去学习的机会呢?
跟孩子一起成长,大抵就是这个意思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