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各位老师好!我是刘秉均,来自清初诗坛“神韵说”领袖一代诗宗王渔洋的故里山东桓台。桓台旧称济南府新城县,距齐国故都临淄城几十公里,境内尚有多处齐文化遗迹故存。
我今天向各位方家汇报的题目是《曹植寓齐及其他》:
中国古典文学浩如烟海,历来名辈众出,而齐地文人多具风骚数百年。
魏晋时期的曹植(公元192~232年,字子建,曹操第三子,曹丕之弟)虽非齐地人,但其文学与齐地颇有渊源,在以“建安风骨”著称的建安文学代表人物“建安七子”中影响最大,也最为后人所推崇。
公元220年,曹操死,曹丕废汉称帝,是为魏文帝,为削弱诸王势力,便让曹植及诸王到各自封国去居住。曹植离开都城,来到了地处近海的临淄封地。他目睹临淄一带,战乱后遍地创痍,饿殍盈野,沉痛地写下《泰山梁父行》,表达了他对封地人民悲惨境遇的深挚同情。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曹植虽远离魏都,但曹丕心怀猜忌之心未改,曹丕为监视曹植,废“王国设谒者,侯国不设谒者”,派亲信灌均任临淄候国的监国谒者。灌均秉承旨意,常无端挑衅给曹植罗织罪名。公元221年,曹植在临淄封地刚刚生活了一年,便被灌均奏幼,说他醉酒后胁迫朝中使者,有司要求对曹植治死罪,曹丕却假惺惺地说:“我和曹植是骨肉兄弟,我对天下都无所不容,何况我的兄弟。”遂免去死罪贬爵为安乡(今河南晋县)侯,不久又改封鄄城(今山东鄄城县)侯。曹植对这种“名为主候,实为因徒”的生活极度悲愤,留下了“利剑不在手,结友何须多”和“众口可以烁金,谗言三至,慈母不亲”的佳句。公元222年,曹植又被立为鄄城王。公关223年,在与其异母兄弟曹彪一起赴任途中,因受监国谒者限制不许同宿,非常气愤的写下了《赠白马王彪·并序 》:
序曰: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
【其一】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其二】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冈。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其三】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鸱枭鸣衡扼,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
【其四】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抚心常太息。
【其五】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存者忽复过,亡没身自衰。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其六】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其七】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
后来,曹植又被袭封为雍丘(今河南省杞县)王。曹丕连续几次借故贬爵徙封,更加使曹植抑郁不得志。他曾多次上书给曹丕,表达自己要为国施展才能的愿望,但终没被重用。
公元225年,曹丕死,其子曹叡继位,是为魏明帝。曹植认为可一展抱负,他屡屡上书,陈述政见。然曹截对他早有戒心,顾忌所传群臣要拥立曹植为帝谣言,公元229年,曹植再次遭妒,又徙封为东阿(今山东东阿县)王,重回齐鲁。对这种长期忠而见疑的处境,曹植作《怨歌行》:
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
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
周公佐成王,金縢功不刊。
推心辅王室,二叔反流言。
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
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
拔树偃秋稼,天威不可干。
素服开金縢,感悟求其端。
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
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曹植在《怨歌行》这首咏史政治诗中,通过叙述周公诚心辅佐周武王、周成王,但忠而被疑这段史实抒发了诗人自己也不被理解,忠而被疑的痛苦,并希望魏明帝也如成王一样能够感悟。该篇只叙史实,对诗人自己所要表现的感情不作正面描写,显得含蓄蕴藉,韵味隽永。
东阿的人民爱戴这位绝代俊才,同情他的遭遇;曹植也在与当地群众的交往中产生了真挚的感情。东阿有一座山叫鱼山,屹立在济水之畔,他经常携酒登临,远观近览,写诗作赋,以抒胸怀。他希望能终老于鱼山,死后葬于鱼山之下。然而他的这个并不奢侈的愿望,朝廷也不允许。
公元232年,曹植又被封为以陈四县,他又迁徙到河南淮阳去做陈王了。这期间,曹植经常给明帝上表,言辞情真意切,并期望与明帝单独见面,当面谈论下自己的治国抱负,以图引起皇帝的重视,但终不得用,汲汲无欢而终。
【结语】
纵观曹植二次寓齐及其他,我们不难看出曹植及建安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建安风骨的影子常萦怀左右。
最后,我用王渔洋的“我闻老杜诗,海右此亭古。十顷玻璃风,鹊华乱烟雨。”作为结语,请各位方家指正。
(2019年2月26日于《管子学刊》学术研讨会,2月27日根据录音整理于翰苑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