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知道了安全感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像涟漪一样影响到我们的人生。那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因为没有人可以保证自己百分之百有安全感,这个是做不到的。大家不用有过度的追求,也不需要对号入座,我们现在需要的就是怎么能够一方面疗愈自己,一方面养育出一个更有安全感的孩子。如何做到这些,作者给到了我们几点参考。
1.第一步要做的事情就是自我觉察。如果父母觉察不到自己缺乏安全感的话,他会认为问题全部都是孩子的,想要去控制这个孩子,认为孩子不听他的,那是孩子的问题。但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这是因为我们的安全感只是伪安全而已。
就像,我们在网上看到很多父母陪孩子写作业的悲剧,孩子有一个字不会写,妈妈在旁边跟孩子一块儿哭,然后吼孩子、大声喊,核心都是因为父母缺少安全感。吼是没法帮助一个人做作业的,只会让他做不了作业,但是很多妈妈用这种方式来发泄情绪,其实是在表达自己内心的恐惧。
但我们很多人只看到了表面,比如爸爸妈妈会说:“哎呀,我又吼孩子了,吼完我也很难受,但是下次又忍不住。”就是说父母仅仅停留在表层的情绪,而不知道情绪背后其实是深深的恐惧。为什么父母会有情绪呢?是因为爸妈觉得如果孩子现在不好好读书,将来就考不到“985”“211”;考不到“985”“211”,那孩子这一辈子就完了。所以孩子们得到的信号是“我是没有价值的,‘985’和‘211’才有价值”。但是我们先做自我觉察的话,就给自己和孩子多了一个机会,看一看根本的问题在哪里,这是第一步。
好,咱们现在假设,听我们这本书的人都能够自我觉察。他意识到“我生气、发脾气是我安全感缺乏的问题”,那第二步呢?
2.当我们有了这个觉察之后,我们回过头,用我们之前分享的内在安全感模型来检视一下,在我们早期的依恋关系里有什么创伤。这本书里有一些练习,帮助爸爸妈妈们去检查自己跟最重要的抚养人之间发生过什么让自己至今都难以释怀的故事。因为这些故事片段往往会迁延到自己跟孩子的关系里来。
作者提到,很有趣的一件事是她让大家自由联想,当提到母亲这个词,让大家写出内心的感受。我们看到的80%的词汇并不是有关温暖和爱的,而是紧张、恐惧、自责、内疚、不安,甚至还有耻辱感、羞耻感。带着这些过往没有被厘清的故事,我们回到自己和孩子的关系里,就可能会产生投射。很多妈妈这么讲:“我其实从小就发了一个愿,我绝对不能做像我妈妈这样的妈妈。”但当自己真的做了妈妈之后,会发觉:“哎呀,我怎么又变成那个样子了呢!”这是第二步,就是我们要找到过往最伤痛的事情,然后去面对它。如果我们自己觉得处理不好,那就要找专业人士一起来帮助。这是第二步可以做的。
那如果还没到要找专业人士的地步,我们有什么小的方法能处理呢?
绘画就是方法之一。有的时候,作者就会请他就以圆圈的方式画一画,不需要有任何的绘画功底,就用圆圈代表原生家庭的爸爸、妈妈和自己,画出你们原来的状态,从而再看看你内心渴望的、对孩子来讲更安全的状态是怎样的。他只要去改变圆圈的位置,他的内在也会跟着改变,这是有视觉效果的提示。如果问题还没有严重到需要见心理医生,我们可以用这个方式来帮助自己。
另外,很重要的,也是作者一直也在提的,就是孩子是我们的老师。以我的女儿为例,我经常会说她是来渡我的。每当我看到她身上有一些挑战和困难的时候,我就知道我之所以在这件事情上有了情绪反应,那不是她的问题,而是我在这一点上还可以更好地成长和学习。
我们可以寻找自己内在最深层的恐惧和不安是什么,并且学会直接表达。
很多家长在吼孩子的时候,觉得自己特别有力量。但实际上,心理学里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前提:所有的愤怒都来自恐惧。
这本书里提到一个例子,在上海的地铁站,有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走丢了,爸爸非常着急,大声地喊。幸好工作人员找到了孩子,就把他带到了父亲面前。因为人很多,那个孩子很不容易,满脸的委屈,眼泪也快流出来了,正想向爸爸扑过来的时候,爸爸一脚就踢到他的膝盖上。
其实很多父亲母亲,当他们内心极度恐惧的时候,表达的方式不是讲“我真的很害怕失去你”,而是“你为什么这样,你又给我添了麻烦,我真的很生气”。所以孩子在那一刻,他读到的不是父亲对我的爱。
这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父母没有长大,没有处理好安全感的问题,只好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导致孩子也没有建立安全感。很快,孩子也长大了,也变成父母了,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家族无意识就开始了。
那如果我们已经觉知了,发现了自己的安全感问题,尝试自己或者找人来疗愈,接下来呢?
其实是一个跟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在跟孩子的互动里面,我们每天都会有一些新的挑战和课题,比如说,写作业的问题。在现实层面上,我们肉眼可见的就是情绪管理。
我讲讲自己用到的一个方法。在孩子小时候,我也要陪写作业,当情绪上来的时候,我就会用手去跟她比划,我说:“孩子,妈妈的火已经到这里了(比划到头顶),现在我得先去处理一下我的情绪。那我为我的情绪负责,你为你的行为负责。”每当作者讲这句话,孩子就会认真地看着妈妈,然后妈妈就会离开。因为作者知道,再待在那里,接下去要做的事情可能跟大多数的妈妈一样,说不定也要吼,而作者知道吼是没有用的。那怎么办?我一定要先对我自己的情绪负责。
但是,这道理我们都知道啊,事情发生时却控制不住,为什么呢?
道理是存在于我们头脑的层面,可是在情绪的部分,我们常常会有一些下意识的反应。比如说,女儿不会做题,可能不会有任何情绪的,可是在她整个处理自己不会做题这一问题的过程里面,她所呈现出来的状态会让我们生气。比如说,她之前已经下定决心要去做到的一件事,她没有做到,在提醒她的时候,她又没有给我们反应,我们就看到自己的情绪上来了。所以一个有安全感的人,不是消灭了七情六欲的人,那样他可能就不是人了,而是他对自己的情绪有非常清晰的觉察。
如果你能做到这些觉察,那孩子会通过那个方法教会孩子一件事。第一,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有负面情绪;第二,每个人必须要自己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也就是说,我去处理一下我的情绪,你也处理你的行为。
潜台词就是说:“妈妈生气了,这不是你的错,可是我需要时间处理,我要离开一下。”
我们不需要让孩子害怕,我们更需要建设性的情绪处理,我去建设我的,你去建设你的。
很重要的一点是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因为只有能够直面自己的正面或者负面情绪,而且知道负面情绪是有功能的,它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需求提醒,那孩子在他一生中去面对很多不确定事件的时候,才不会因为自己的恐惧而感到自责自罪。大家知道现在抑郁症高发,抑郁症的一个核心症状就是自责自罪,觉得我是不好的,我是有罪的,甚至我生病都是不应该的。
什么都是自我归因,好的坏的都自我归因,就特别容易出现问题。
所以说,我们要跟孩子一起去面对不完美但是真实的世界,让他知道妈妈也是有七情六欲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