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一是没人陪伴,二是感受无法流动,那种能量不能在关系中流动表达,再善解人意的人也化解不了这种自我封闭。孤独解剖学入门
前者听起来像是在四野无人的荒漠,孑然一身的情景,像是电影«月球»主角面对无意义永生感到的苍凉。
后者却是盖滋比那样,在一群人孤单的狂欢中,无人理解的悲怆,苦寻雏菊却已失去原初的芬芳。
然而我们对孤独的人表示轻蔑嘲讽,认为只不过是多愁善感的小情绪,或者明目张胆地表达歧视后敬而远之,更甚者反倒歌颂孤独的高洁雅致,凸显特立独行之风尚。丝毫没有觉察到时代对孤独的推波助澜:深度真诚的社交时间下降,工作时间的增长,美化独处的品格,鼓励点赞之交的交际,社交活动商品化,技术尤其是网络阻隔人们本质上的交流。
在这种不利局面下,孤独感就像瘟疫迅速蔓延,压抑着人类社交的基本需求,与时代变化脱节,并对自身产生无谓的愧疚。
孤独解剖学入门所以我们如何定义现代意义上的孤独?抑郁是缺少快乐的开关,是未完成的悲伤,缺乏动机;社交恐惧是面对社交活动的焦虑紧张;回避人格是无法改变的先天条件,某些情况下与内向极为相识且符合认知行为一致性。
孤独解剖学入门孤独解剖学入门
独处则是一种选择的心理状态,无负面情绪,即便孤独患者也需要一定的个人空间与自己相处。
孤独解剖学入门当看到如饥似渴地看书尤其是文艺类的,未必是喜欢阅读,可能是想已阅读这样廉价长时间的方式消磨时间已驱逐孤独感,或许偶尔能够读到心灵共鸣的角色情节,像游戏电影网络之类形成假性社交补偿。孤独的人也喜欢在工作场所相处,一是填满时间表避免长时间独处,二是有疏离的同事关系既能满足社交需求又能避免关系的不稳定性,不安全感,而且亲密关系和社团关系满足的需求并不一致。三是工作场所流程体系都很系统化,很少出现社交挫折情景,也不需要交流情感,这就避免了无法融入群体所产生的困窘,焦虑,失落等负面情绪,可以用局外人的态度公式化地处理"正常社交"场景。
孤独或许是过于换位思考,对全局的深刻理解,认识到社交活动的虚假性,对个体的无意义性,转而厌烦参与这样的活动,比如当知道今晚宴会充满冗长乏味的发言,惺惺作态的入场仪式,计划好的颁奖活动,整个过程无论积极参与与否也无关大局的情况,这就算得上孤独。有人争辩说,因为参与者被边缘化不是主角,不并不是,参与嘉宾a主席完全可以由b书记替代,对仪式毫无影响,这两位主角产生孤独感也毫不出奇。
孤独解剖学入门那么我们如何减少孤独的危害?孤独的危害会令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下降,加剧衰老,并影响正常社交活动,工作效率低下。其原因未有定论,从基因来说情感需求大;从环境来说则是重大事件造成创伤,引起缺失信任感和习得性无助。又或原生家庭过度溺爱或过度冷漠导致渴望得到关注,自尊不足需要肯定,缺乏安全感等症候。孤独患者长期习惯于把真实感受埋藏心底,独自承担无人理解的压力,同时表现得正常的样子,和抑郁症一样难以察觉。孤独患者几乎不可能靠正念,顺势,催眠等自我疗愈方法自助,需要cbt,互助小组,团体动力这类强力社会支持,经过长时间治疗才可见效,患者自身的认知态度和毅力勇气以及稳固的亲密关系也是恢复社会化的重要条件。或许,孤独在这个时代不可能完全治愈,带着孤独烙印的行为和思维残缺生存,确有一番落英凄美。
孤独解剖学入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