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做“眼中有人、心中有未来”的教育

做“眼中有人、心中有未来”的教育

作者: 滴水湖畔 | 来源:发表于2020-11-01 18:02 被阅读0次

    做“眼中有人、心中有未来”的教育

    ——读《后疫情世界的教育:推进公共行动的九个构想》有感(第1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9年成立了“教育的未来”国际委员会,旨在重新构想知识和学习如何能够塑造人类和地球的未来。该倡议广泛集结了公众和专家的力量,目的在于推动全球辩论,探讨在日益复杂、不确定和脆弱的世界中如何重新思考教育问题。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了许多必要的路标和指南。在《后疫情世界的教育:推进公共行动的九个构想》报告中,教科文组织于2019年成立的由来自学术界、科学界、政界、商界和教育界的思想领袖组成的“教育的未来”国际委员会,提出了旨在推动未来教育的九个当下具体行动构想。

    1. 承诺加强教育这一共同利益。教育是抗击不平等现象的壁垒。无论在教育还是在医疗卫生方面,当每个人都安全时,我们大家才会安全;当每个人都蓬勃发展时,我们大家才会蓬勃发展。

    2. 扩大受教育权的定义,使其能够应对连通性以及知识和信息获取等重要问题。委员会呼吁就扩大受教育权的方式进行全球公开讨论,参与者包括来自各个年龄段的学习者。

    3. 重视教师职业和教师协作。教育工作者在应对Covid-19危机方面体现出杰出的创新能力,那些与家庭和社区接触最多的教育体系表现得最具韧性。我们必须鼓励创造条件,赋予一线教育工作者自主权和灵活性,便于他们采取协作行动。

    4. 促进学生、青年和儿童的参与和权利。代际正义和民主原则,要求我们把学生和青年的广泛参与作为优先事项,与他们共同构建令人向往的变革事业。

    5. 在教育变革过程中,保护学校所提供的社会空间。作为物理空间的学校不可或缺。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必须让位于多种多样的“办学”方式,但学校作为有别于其他学习空间的特定而独立的集体生活时空,必须予以保留。

    6. 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开源技术。必须支持开放式教育资源和开放式获取数字工具。脱离教学空间及师生互动关系而设置的现成教学内容,不能使教育得到蓬勃发展。教育也不能依赖由私营公司所控制的数字平台。

    7. 确保将科学素养纳入课程。对课程进行深刻反思正当其时,尤其是在我们与 否认科学知识的行为作斗争并积极打击错误信息的当下。

    8. 保护国内和国际公共教育供资。这场大流行病有可能破坏几十年来所取得的进展。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以及所有教育和发展伙伴必须认识到加强公共卫生和社会服务的必要性,同时必须为保护公共教育及其供资动员起来。

    9. 促进全球团结,结束目前的不平等状况。Covid-19疫情让我们从全球范围看到社会上权力不平衡及不平等现象泛滥。委员会呼吁对国际合作和多边主义作出新的承诺,同时重振以同理心和体认我们共同人性为核心的全球团结。

    ——来自《后疫情世界的教育:推进公共行动的九个构想》,“教育的未来”国际委员会,2020年,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读《后疫情世界的教育:推进公共行动的九个构想》,心底涌起的是对思想的敬畏、对教育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

    Covid-19疫情为我们带来真正的挑战和真正的责任。诚邀各国政府、国际组织、民间社会、教育专业人员以及学习者和各级利益攸关方围绕这些构想开展辩论、参与合作并采取行动。

    一、加强对教育这一共同利益的公共承诺

    委员会呼吁加强对教育这一建立在包容和团结基础上的共同利益的公共承诺,并支持个人发展和集体繁荣。

    “公共卫生和公共教育紧密相连,因为它们表明,为共同利益而合作、团结并采取集体行动具有不可否认的必要性”

    二、扩大对受教育权的理解

    委员会呼吁就扩大受教育权的方式进行一次全球公开讨论, 吸纳各个年龄段的学习者参与,以反映不断变化的环境、终 身学习观念以及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性等问题。

    “我们还应该思考如何扩大受教育权,使其更具流动性和广泛性并切合不断变化的当代社会背景”

    三、教师职业和教师协作的重要性

    委员会呼吁政策制定者重视教师的专业知识,并创造条件,赋予一线教育工作者自主权和灵活性,便于他们采取协作行动。

    “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是一切教育进程的核心所在”

    四、重视学生、青年和儿童的参与和权利

    委员会呼吁每个负有教育责任的人,从政府官员到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把学生和青年的参与作为优先事项,与他们共同构建他们所希望看到的变革。

    “给儿童和青年的心理健康和福祉造成了极大危害,且或将产生持久影响”

    五、在教育变革过程中,保护学校所提供的社会空间

    委员会呼吁所有教育利益攸关方保护和改造学校,使其成为一个有别于家庭和其他学习空间的特定且独立的时空,在那里无论是在掌握技能、能力和知识方面还是在理解社会方面,都能得到提高和进步。

    “学校也是我们可以遇到与我们不同的人的地方,我们向他们学习并与他们一起学习,通过他们扩大我们对人类存在方式的整体理解”

    六、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开源技术

    委员会呼吁各国政府、慈善机构和非营利组织进行全球合作,以开发和分配开放式教育资源和开放式平台,认识到目前由私营公司提供的大部分资源应该成为一项公共事业,以提高学习者的兴趣和能力为唯一目的。

    “公共教育也不能依赖由私营公司所控制的数字平台”

    七、基于坚定目标把科学素养纳入课程

    委员会呼吁所有教育利益攸关方将科学素养作为优先事项,以确保课程具有坚定的人文目标,致力于探索事实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引导学生在复杂的世界中理解自己、把握自己。

    “应该增强课程整合力度,并以主题和问题为基础,使我们能够学会与我们的共同人性和我们的共同星球和平相处”

    八、必须保护国内和国际公共教育供资

    委员会呼吁各国政府、国际组织、民间社会和公民动员起来保护公共教育及其供资,并呼吁就这些资源的公正有效使用对相关负责人进行问责。

    “应鼓励政府和公民要求在公共卫生和公共教育方面作出强有力的应对”

    九、全球团结不能接受当前的不平等状况

    委员会呼吁各国政府重申其对多边主义的承诺,并呼吁所有教育行动方以同理心以及体认我们的共同人性为核心,重振国际合作和全球团结。

    “扩大团结是必要的,因为Covid-19疫情让我们看到社会上性别不平等和权力不平衡”

    教科文组织于2019年发起的《教育的未来:学会成长》倡议,文中还提到:

    Covid-19疫情让我们思考“学习是为了什么”,并邀请我们重新评估我们所真正期望的教育和学习究竟提供什么样的技能和能力。在学校关闭时,我们所看到的将学习内容限定在基础课程范围的做法,其实蕴含着很大的风险,因为这将对广泛的人文教育层面构成限制,而人文教育对和平、民主和跨文化理解的发展至关重要。其危险在于,教育的这些层面可能会因为对技术技能、课程模块化以及进展和基准的数字化评估等数字教育文化天然组成部分的强调而被忽略。人们早已很熟悉类似的权衡取舍,但当前的危机可能会将我们迅速推向“教育形式被迫遵循技术功能”这一令人不安的方向。

    现在正是对课程进行深刻反思的时候。我们必须优先考虑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学习技能。在这里,我们可以从1996年的德洛尔报告《学习:财富蕴藏其中》中找到有益的启迪,该报告明确阐明了学习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应该增强课程整合力度,并以主题和问题为基础,使我们能够学会与我们的共同人性和我们的共同星球和平相处。最后,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关于自我与世界的坚实知识基础,而实现了解自我与了解世界这彼此相连的目标,会使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人生目的,并能够更好地参与社会和政治生活。

    我们不可能再回到从前的世界了。结合学校教育现状,作一些“疫情后”的教育实践与反思。疫情之后的“学校教育”,发生了一些显性和隐性的变化,只要表现在:

    1、独立意识减弱,对电子产品有依赖。经历了长达8个月的“宅家学习”,学生产生了电子依赖。碰到问题,不动脑筋,直接上网搜索,信息不经过大脑加工,属于外显记忆,缺乏深度思考和问题解决,归纳总结能力减弱。

    2、规则意识淡薄,自由约束形成冲撞。具体表现在,路队成了顽疾,这是行规养成教育中始料未及的方面。

    3、自我意识放大,同伴合作意识减弱。人际相处能力减弱,冲撞、冒犯成为无意识之举,集体融入、友好谦让、互相包容不足。

    4、注意力不集中,短时记忆特征明显。疫情后的学生,与以往学生相比,更容易开小差。他们对新鲜刺激的东西更感兴趣,如画面、声音、实践、操作等,对静下来思考、沉下去打磨心性的兴趣不大。小动作、小说话等坏习惯屡禁不止。学习浮于表面,学习态度、方法、习惯有待矫正和培养。

    5、不安意识增强,老师主导地位缺失。以前,课堂教学以老师、以教材为中心;现在,逐步过渡到以学生、以学习为中心。学生的信息量不亚于老师,多元价值观让学生方向感变得模糊,他不知道自己干啥、学啥、要啥,大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导致小环境的安全意识减弱。

    6、焦虑意识增强,家庭教育盲目多变。看到别人家孩子学啥做啥,盲目跟风,导致时间管理能力减弱,疲于应对各种外在的压力,而导致情绪的不稳定甚至失控。

    在错综复杂的教育大环境和小环境中,寻求教育力的突破和教育质的提升,成了当务之急。人走得太快,把灵魂搞丢了;教育走得太快,也会把灵魂搞丢。回归教育的出发点,围绕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找到合适的路径和方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下功夫,使生命得到全面发展和幸福成长。

    一、教育的魅力,在于“眼中有人”

    1. 老师眼中有学生

    时常会思索:教书育人,教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育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如果教育只是为了完成教学大纲和课程大纲要求的话,我们的教育会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正因为我们面临着地域差异、文化差异、个体差异等诸多不确定因素,所以,我们的教育绝不是雷同的,而应该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用创造型思维去面对和解决教育中的难题和困惑,以眼前的人为教育对象,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为人生幸福奠基。

    学科学习很重要,它给我们的人生打下了底子,提供着机会,创造着条件。广泛阅读、乐于尝试、优势发展也很重要,它给我们的生命成长丰富了颜色,扩展着平台,提升着价值。

    2. 家长眼中有孩子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渠道的拓宽和资源整合的优劣,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越来越大。家长的焦虑情绪越来越明显。同类攀比、希望寄托、从众心理等,把无形的压力转移到有形的孩子身上。家长缺少对自己孩子的能力、兴趣、特长方面的分析,扬长补短、护长容短,成了不同个体的教育智慧和行动选择。

    只羡慕,不嫉妒,感谢身边的优秀小伙伴。能把自家娃的优势亮出来,让孩子的成长更快乐一点、更自信一点,生活更从容一点。

    3. 教育眼中有生命

    机械学习何时了,从重复做到学会思,从实践做到领悟学,从沿袭学到创新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假如教育的眼中有生命,教育就不止局限于课堂,也不是家长和老师之间的任务交接,而是互相给予对方教育支持,在教育资源上互相提供和借鉴,在家-校-社合作中,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角意识。参与、互动、体验、感受,教育既有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有情感的共鸣与同理,还有智慧的传递与分享。教育不仅是学生在成长,老师和家长的生命在互相补给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二、教育的发展,在于“心中有未来”

    1.理解并构建关系

    家庭和学校之间是一个生态系统,在孩子的终身发展方面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组建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对学校教育和孩子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家校合作又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如何唤醒家长的学习意识来支持孩子的学习,如何提升教师的家校合作能力,如何给予隔代教育以教育支持,如何在家校合作中发展学生的学生领导力,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细化理清。

    2.建立并完善体系

    教育是一个庞大的体系。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有班主任、任课老师、学生、家长、隔代教育、社会参与等。如何在家-校-社合作关系中找到立德树人的点线面,是班级学习共同体发展的关键。发挥学校老师之间的合作功能,发挥家校合作的互动功能,发挥社会资源的补给功能、发挥学会型社会建设的互学互鉴功能,在大环境中营造小气候,在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中,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

    3.创造并发展生态系统

    把学校的大门打开,把学习的大门打开,建立一个校内、校外的教育生态系统。

    2006届赴美留学攻读人类学博士的学生,在网上写来一封“情书”+“家书”。

    自来美国后,厨艺渐增,点心菜品,总能自给自足。不久前,包馄饨时,想起我们在一起的日子,集体、有爱的感觉。很神奇,生命中有爱的时候,会自动重现。

    黑塞说:“……当志同道合的路交叉在一起的时候,那一刻,整个世界看起来就是家园。”

    遇上一位好老师是福。包含爱的时刻对生命是一种点亮,和后来许多美好的相遇聚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力量。

    良师益友,是人生的明灯。

    成长和学习不曾间断。啥都爱学,好奇心重。但因精力有限,总要提醒自己,“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近日,始习太极拳、路遇明师、每天打卡、试着践行。历史长河里,先人先辈,令人赞叹。试以身证道、见贤思齐。

    能说中文是福,这一点,出国后,体会尤深。学业上受导师帮助,虽有是行路艰难,但不忘初心,只问耕耘,必要把学位完成。做学生时,总感觉自己没有年龄。能有一张书桌,人生之大幸也。

    今天依然花时间写论文。提醒自己,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虚心积累,滴水穿石。

    2020年10月31日

    读过之后,回味良久。终身学习、人际交往、关注生命、学会成长等词汇,跃入脑海。古语云: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学校教育不是唯一的知识和技能增长通道,随着疫情的到来和过去,网络学习变得自然而然。用打开的方式,迎接一切可能,用顺时而变的心态迎接一切可变因素改变的世界。

    师:淡而有味,宁静悠远。

    师:很多时候,有爱,有关怀,有温暖,有力量,能治愈生活中的八九不如意,常想一二愉悦、欢乐、感怀、惦念的人事物,天地开阔,幸运无边。有一个淡然又丰盈的生命,亦远亦近,出现在眼前和脑海中,于人生,是一种富足与滋养。有你,岁月散发幽香。恬淡如昨天一样。

    师:我也在研读论文,写读后感,奇了,巧了。

    生:老师,你分享的文章内容都很棒。

    师:有高人指点,有智慧启蒙。

    生:关于代际学习、项目式学习,我之前有段时间因为对教育感兴趣,在参加一些工作坊的时候学到过这些,自己也有一些体验。没想到它们已经不仅限于一些做社会创新的小圈子,而是在启发主流教育系统了,可喜可贺,值得期待。

    师:项目式学习,国内已有研究进展;代际学习,还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生:会越来越好的。我学习人文与社会科学,按理说,读了很多社会批判、也知道许多不堪的现实问题,但我一直对光明、爱这些东西有很真切的感受。人类的意识、从个人到集体,也许都在不停学习和进化,也许是螺旋型回归。你我的链接,看似巧合、意外,却是冥冥之中的注定。想起来,是有一些甜味在心头的。我去休息了,祝文思泉涌,一起加油。

    师:感恩相遇。

    三、教育的途径,在于“创新和实践”

    1.教育的样态,在于创新

    想到华师大李教授在2016年发起的“寒暑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研究项目,把学期末、假期中、学期初的时间粘连起来,让“第四教育世界”焕发出常态化学习和日常化生活的光彩和魅力。四年“寒暑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的实践体验和反思重建的最大体会是,学习可以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可以有不同对象、内容呈现,可以以不同方式、途径推进,可以有不同成果、效能发生。

    2.教育的本质,在于实践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研究性学习、项目化学习,都有实践性、自主性、发展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当学习内容和真实的生活情境发生关联,学生的学习就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通过自主、自由地进行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科学素养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和展示方式,使评价具有多元性和选择性。在开放的教育环境和多样化的学习空间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创设学习情境,搭建展示平台,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丰富生命,学会生存、学会发展,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育的理论,在于变革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我们更深刻地反省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和教育的关系。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成长的过程,教育的第一步是建立关系。建立良好关系的五大要素:尊重、信任、规则、爱、陪伴。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尊重需求是仅次于自我实现的层次。在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在学校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平等的;在社会上,居民、市民、国民、村民之间的关系也是平等的。在尊重、平等、理解、信任的前提下,以人关心人、人帮助人、人影响人、人感化人的方式,实现知识转化、技能转变、能量传递、情感同理,教育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发生。

    我们不可能再回到从前的世界了。世界的不确定性、复杂性、脆弱性正在加剧,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教育并重新想象知识和学习如何塑造人类和地球的未来。《疫情之下对教育本质的追寻——基于常州市龙虎塘实验小学教育实践的个案研究》中,李教授和顾校长提出了“教育目的:凸显学会生存”“教育过程:凸显复杂系统”“教育资源:凸显天地人事”“教育品质:凸显成人成事”的观点。1996年的德洛尔报告《学习:财富蕴藏其中》明确阐明了学习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在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引下,把世界看成共同体,把人类看成共同体,把教育看成共同体、把生命看成共同体,把学习看成共同体,当人类命运和自然生存、教育发展息息相关时,我们的教育研究、变革、发展才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并且充满着无限的希望和可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做“眼中有人、心中有未来”的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vkuv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