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偎在被窝里看完了围城的结局,不甚唏嘘,这本书小时候是看不懂,虽然现在仍然阅历浅薄,但是还是要感叹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一本书,将普通人生活的琐碎和无奈写的淋漓尽致,不敢相信这是日军侵华时期的年代的小说,因为里边的很多人物、观点放在现代都历历在目,可笑的是无论那个时候的人还是现代的人,都活在这本《围城》里而不自知。
论文凭——社会标签:
小说一开头,就写了因为世俗的人们只认文凭,所以方鸿渐回国的时候办了个假文凭糊弄迂腐的父亲母亲和死去未婚妻的老丈人一家。
事实上在当今社会的大多数人眼里文凭也是十分重要的,直到现在很多人也是看重文凭超过个人能力,觉得国外留学的就是比国内的一本厉害,国内的一本大学就是比二本厉害。博士比硕士厉害,硕士比本科厉害。找工作、找对象等很多事情好像都要看文凭。大家太喜欢能有一个权威给出一个好坏的等级,然后不假思索的按照等级去判断,多么省事儿。所有人都知道85分优秀的成绩就是比不及格好,所有人都知道1个亿就是比1块钱多,但是人为什么要加入这个行列,将自己物化成一个单一的符号,然后被比较被衡量?
这个假的文凭给方鸿渐带来了什么呢?
方鸿渐一开始当别人恭维他的时候就脸上发烧,后来到家乡的大学里给学生演讲的时候、享受别人的尊敬的时候又飘飘然。他享受着假文凭对他人的愚弄,同样他也被这假文凭愚弄着,时不时地就要被人拿出来说道一番,做得好了就会拿这假文凭来夸耀,做的不好了就要拿这假文凭来嘲讽。可笑的是这文凭本来就是假的,方鸿渐亲自给自己弄上了一个标签,然后让别人撕了又贴,不是这个标签也会有别的标签。可见那些将人分个三六九等的标准,也不过是一个虚假的标签。
论大学生毕业的心理落差:
方鸿渐最初的留学归国的热情最后败给了现实,无聊的工作,卑微的薪水,感情的空白,这些让他感到迷茫,接着就陷入到两个女人的两段感情中了。
这非常像现代刚毕业的大学生的迷茫。高中的时候怀揣考大学的梦想,在一家人的鼓励目光中考入了大学,这时候却发现真正的梦想还没有开始追求,念完大学以为要开始人生的高光时刻、努力追逐梦想的时候,却被各种找工作被拒的现实打败,被父母亲人的各种意见阻拦,最后不得已安于一个薪水低且清闲无聊,甚至是薪水低但拼死拼活的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现代大学生的悲剧和方鸿渐如此的相似。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喜欢将文凭和未来的幸福生活(有德行,工作稳定,挣钱多,被人敬仰等)捆绑在一起,拼尽全力让孩子学习名列前茅,含辛茹苦让孩子出国留学等等,让孩子活在父母吹的巨大肥皂泡中,没有建立起一个除了考试如何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途径,所以会感到空虚,不能认清自己,离生活太远。很多人直到走入社会才知道:生活是平淡的,无论外表多么光鲜的人都有他的烦恼,重要的是有一颗热爱生活、坚强的心。幸福是在现在,不能等到十年后,如果现在的你不幸福,十年后也不会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