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二刷宅猪的《牧神记》,为作者的文笔与脑洞所折服,不由钦佩不已。
前些日子在百度推荐里看到他的新作《临渊行》,好奇点开,作者在第一章“庠序狐狸伴读书”中如此写到:乡镇的青壮都去了城里,剩下些老人孩子,有些钱财的夫妇往往会把孩子接到城里,送到官学里求学,剩下来的都是没钱的,父母在外务工,爷爷奶奶哪里能管得了那些孩子?留守在乡村里的孩子没有父母管教,非得不去庠序中学习,甚至呼朋唤友,拉帮结派了横行乡邻。
这类的故事,每个学校里都或多或少流传着几个,故事的主角一向嚣张跋扈,为师长与同窗所不喜,诸多人为之头疼,且无可奈何。
我从来也是如此,偶尔于路上遇到这类人,总远远的走开,不近身于三步之内,唯恐他抽了风,将我打骂一顿。我面不改色走过,实则内心十分慌张,还要在背后暗暗腹诽不已。现在想来,很是可笑。
香山居士在“琵琶行”在写道:同是天涯沦落人。我与他们,正是如此。他们因长辈常年在外,管教不了,没能学好,不懂得做人的道理;而我长辈常年在家,把我管教得死死的,成了一块不可雕的朽木,只懂得唯唯诺诺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呆子,同样也不懂得做人的道理,于个人、于家庭、于社会,实在不曾有太大的用处。
我同他们一样,一样的麻木。但比起他们,我总幸运得多,至少我拥有一个勉强完整的童年,时常有人记挂,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不至于穷困潦倒,饿死于田间地里。
也没能拉帮结派,做一次众人眼里的“英雄”。始终如一个机器人一样,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该玩儿的时候就玩儿;该学习的时候就学习。然而我总在吃饭的时候想着学习,在玩儿的时候想着吃饭,又在学习的时候想着玩儿。三心二意,终究学得一知半解,玩儿也玩得不甚痛快。
但比起这世间的一些人,我总要幸运得多了。那些父母常年在外的孩子,性格里或多或少会夹杂得有一些自卑。
他们的父母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而被迫背井离乡,前往更大的城市讨生活,过着两班倒的生活,吃着毫无营养的食堂饭或是快餐,上夜班的经常熬夜,身体总是吃不消的,他们是在用年迈的身躯和腐朽的灵魂,给孩子搏一个美好的未来,让他们不用再过风里来雨里去的生活,最好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娶妻生子,传宗接代,福荫后辈。
为此,忽略了他们的教育,这是否得不偿失?这不好妄下结论,因为活着才是最重要的,活着才有未来,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地生活。
太阳照常升起,明天会好的,明天的明天会越来越好的。
注:图源网,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