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莉莉盒的分享--如何让提问更有价值。
如果你也感兴趣,可以点击文末的二维码链接收听。
我来谈一谈我的感受,莉莉盒的分享非常详细,列举了很多不同的方面和方法,但是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是下面2个。
我们不会提问,是因为我们丢失了好奇心,我们已经如一潭死水,觉得什么都知道,所以就没有继续提问的欲望。
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莉莉盒分享里提到带儿子去北海公园,儿子看到有很多人拿着长枪短炮的,于是儿子就问她,这些人在干什么呢?
作为我们大人,我们看到会以习为常,按照我们的经验,这些人就是在照相啊,至于人家在拍什么,我们不会去深究,因为我们觉得我们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了,但是因为小孩子的好奇,我们去问了问,人家在干嘛。原来在拍秋沙鸭,那秋沙鸭是什么?不知道,对大部分人来说,可能听都没听过。
请教了拍摄的老先生,了解到,这种鸟上午在中南海,下午会来北海捕食。
如果不是儿子的好奇,可能莉莉盒今天不会认识到这种叫秋沙鸭的鸟,虽然表面上看,我们遇到的只是一个在照相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保持好奇心,就会发问,他们在拍什么?而不是默然的看到他们就认为自己知道,他们在拍照。
因为我们的这种想当然,没有好奇心,我们失去了多少这种找到真相的机会,真相就藏在平平常常的事情里面,不要说成年人,就是一个15,16岁的涉世未深的孩子,已经对世界上很多事情已经很了解了,如果就此我们就认为我们知道了,那真的是打错特错,因为知道的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啊。
就比如吃饭,我们从几个月就开始吃,可是吃了一辈子也不能说我们吃过世界上所有好吃的啦啊,因为虽然都是吃,但是吃的食材不一样,在退一步 吃的食材也可能是一样的,但是这个食材的做法,搭配也可能是完全你没见过的啊,如果你因为知道这种食材,你就能说你知道这种食材的所有吃法吗?当然不能,我们知道的只是自己吃过的几种而已。
其它问题的答案也是一样的,我们只是知道了我们已经遇到过的一小部分而已,海面下还有很大一部分等着我们去挖掘 ,我想大概那些成功的人,就是能保持好奇心,不断找到新的不知道的人,看到了更多更多的人吧。
眼界决定高度,但是眼界来自哪里呢?
我想应该就是更多的冰山在海面下的部分吧,他们怎么看到这些的呢?具备保持好奇心,持续提问的能力。
有一句话说的好,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越多;无知的人,什么都知道。
提的问题要和自己的经历相结合,可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我只是自己的船长,代表的只能是自己 ,不代表亚洲,也不代表全人类,我们能把自己的问题整明白了,世界也会更和平一些,世界的事,作为一个普通人就不要参合了,因为,你不能代表世界,世界也不听你的。别说世界了,就你家孩子,你父母,你爱人,你能说服他们吗?不能的。
所以想问题,请先从自己的经历出发,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这样你的问题才有意义,才会有深度,也许哪天你当上国家主席了,你自己的问题,有很多也就是国家的问题了。
常见的问题经常是这样的:
如图片上的问题,你想谁愿意回答啊,谁知道你是谁啊,你自己对自己都不了解,不知道,你还指望别人看一眼你就知道你?
所以,提问题的落脚点最后一定时落脚在自己身上,而且是一个非常非常具体的事情,可以是我跑步跑到1公里,就跑不动了,请问老师您以前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是怎么训练克服的呢?
或者是,我在练习演讲的时候,面对很多人的时候,脑子里就会出现一片空白,有什么办法可以克服这个问题呢?
听完写作课,你应该是去动笔写,然后遇到问题了在问,比如你写了一段时间了,你就可以问老师:我的标题总是不吸引人,老师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练习起一个很燃的标题呢?
等等很多,总之就是落脚点就是要落到你身上,解决你的实际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