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离开瓦尔登,走向凡尔赛

离开瓦尔登,走向凡尔赛

作者: 张玉曼 | 来源:发表于2024-02-24 12:17 被阅读0次

 

最近正在看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的散文集《瓦尔登湖》。28岁的梭罗借了一把斧头,孤身一人走进瓦尔湖。在瓦尔登湖边的山林,搭起了小木屋,开垦荒地,写作看树,独居两年两个月又两天。梭罗把瓦尔登湖畔的亲身体验和所思所想写进了这部《瓦尔登湖》,为人类留下一部自然文学的不朽之作。

这本书在展示自然万物之美的同时,也践行了一种物质简朴至极,精神丰盈充实的生活方式。被誉为自我修行的心灵圣书,

极简断舍离风靡那几年,此书被誉为极限民的必读书目。大家认可只有清心寡欲的简朴生活,才能带来内心的宁静,认为人就是应该回归自然,自由自在才是生活该有的内容。

直到今天真的把这本书看完,我才对这本书有了不一样的解法——简单和繁复,物质与精神,从来都是对立统一的共生关系,人生片段的风生水起与潮起潮落,大开大合与波澜不惊,都只是个人的生命体验。用别人的经历复制自己的生活,毫无参考价值。

这样说的本意,就是我现在绝不会提着一把斧子,找个如瓦尔登湖一样荒无人烟的地方离群索居,不是所有人,都要去寻找这样的日子,——不吃牛排,不谈恋爱,只喜欢看蚂蚁打架。读取一只鹌鹑的眼神……这种生活对我们一点都不陌生。当下如我们,牛排也不能天天吃,恋爱不是不谈,是谈不起,伤不起,不敢找,找不着……大部分的人,和我一样,一直生长在瓦尔登湖畔,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物质简单,思想贫瘠。从来没有享受过精致典雅,说什么垞寂物哀?从来没见识过奢华富贵,谈什么清心寡欲,没见过盛世烟花没游历过江山如画,谈什么归隐田园,回归自然。

讨论瓦尔登湖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谈什么?难道不是在讨论转身吗?转身看到不一样的自己,我们转身能看到大上海小时代吗?梭罗二年以后回到了纽约,我到现在没坐过飞机。

梭罗毕业于哈佛大学,要知道,先有哈佛才有的美国。能在那里读书的都是什么人?一个受过藤校教育,阅尽繁华的哲学家,想深度思考一下选择离群索居,我真该正羡慕他的,是他这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之外的日子。我更想获得的,是他看世界的眼睛和感悟的能力。

读一本书,不但读作者要表达的内容,更要探究他没能说出的,也许永远不会告诉你的真相。记得小时候我非常喜欢一篇课文《荠菜》。一个幼年饱受饥饿困顿的小女孩,在挖荠菜的回忆和怀旧中,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后来,作者张洁的另一篇作品《爱是不会忘记的》。写的一个女作家对一个有妇之夫爱而不得的黄昏恋。小说把对爱的至诚至坚,深情无言的告白,感动得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此文与当时王朔的《一般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可以说,是构建我爱情观的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我相信爱是唯一的,爱情纯洁而神圣,痴情是美德,真爱永恒。

后来张洁又写了一部长篇《无字》,其中的女作家“吴为”等到了自己的“至爱”,然而生活的细琐磨蚀了真爱,爱情在不堪入目的人性面前不堪一击,千辛万苦得到的再婚男人毁灭了作家的一生。籍此,作家一生都在作品中闭环,看到全貌。在某种意义上,每一个作家都是通过作品在写自己,只不过张洁更还原更直白。

王实甫的《西厢记》改编自元稹的《莺莺传》,西厢记里才子佳人终成眷属,莺莺传中,张生最后对崔莺莺始乱终弃。——只有放大时间轴,才能窥见生活的真相。当下的成功与失败,渴望与实现,只标记当下,过早地下定义,就是一个巨大的谎言。

大多数人,一生都在动摇的信念中,会一直否定自己的认知。刘瑜说,我的女儿正势不可挡的成为一个普通人。所以,刘瑜是清醒的,大多数人,一生最大的理想的破灭,是儿女的成长。他们的孩子势不可挡的成为了普通人,成为了自私无情的人,成为了与父母期望背道而驰的人。

不同的时期,人都会有一个巨大的缺口——或是物质金钱,或是亲情爱情,或是美貌青春……追求的意义就是弥合这个缺口,但是人生难得圆满,你填补了一个缺口,另一个缺口又出现了,你永远有得不到的东西。

所以,对于始终生活在瓦尔登湖的普通人而言,他们更该去的地方是凡尔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离开瓦尔登,走向凡尔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vqo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