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9
非洲疟疾的防与治
青蒿素的前世今生 青蒿素的前世今生 青蒿素的前世今生 青蒿素的前世今生 青蒿素的前世今生1955年,越战开始了。越南部队就像一战时期的军队一样,因疟疾造成的伤亡远大于战争。越南北方部队只好开赴南方战场,经过一个月的长途行军后,有的团级部队真正能投入战斗的只剩两个连。剩下的人,都是因为感染疟疾,或死于行军途中,或被送往后方。
美军的情况也并不乐观,据越战后公开的资料记载,1965年,侵越美军的疟疾年发病率高达50%,1967年到1970年的4年中,感染疟疾的侵越美军人数竟有80万人。能否有效的防治疟疾,甚至成了越南战场上美越双方的“胜负手”。
当时的抗疟药氯喹及其衍生药,对越南流行的疟疾已经基本无效了。为了解决侵越美军的难题,美国专门成立了疟疾委员会,组织大量科研机构和专家开展抗疟疾新药研究。
后来公开发表的资料表明,到越南战争结束,美国共筛选了二十余万种化合物,但始终没有取得理想效果。越南则选择向中国寻求帮助。当时的越共总书记胡志明亲自到北京,向毛泽东提出请中国支援抗疟疾的药物和方法。
1967年5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和国家科委在北京召开了抗药性恶性疟疾防治全国协作会议,组织60多家科研单位协力攻关,并制定了三年科研规划。
防治抗药性恶性疟疾被定性为一项援外战备的紧急高度机密军工项目。1967年,国家正处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之中,当时的中国只有两个项目 “两弹一星”和“523” 在进行。
“523任务”的转折点,就在于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这是修炼成功的关键一步!1972年3月8日,“523任务”办公室召集所有参与单位,在南京召开了全国抗疟疾药物研究会。屠呦呦在会上汇报了青蒿乙醚提取物的研究成果,举座振奋。
但其临床实验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屠呦呦公开了自己的发现后不久,中医研究所“523”项目小组从青蒿乙醚提取物中,获得了定名为“青蒿素Ⅱ”的白色的针状结晶。不过,这种结晶在临床前的动物毒性实验中表现出了心脏毒性。在临床上抗疟的效果也是不那么令人满意。
☟☟☟
只要是方法,路线正确,就一定能成功。抱着这样的信念,云南省药物研究所“523”小组成员在南京开过会后,回到云南,罗泽渊利用石油醚、乙醚、醋酸乙醚、甲醇4种有机溶剂进行了提取实验。她的提取对象是黄花蒿大头变型,简称“大头黄花蒿”。
“黄蒿素”的临床试验结果出人意料地好,药效几乎“立竿见影”:恶性疟疾病人服药6小时后,疟原虫开始减少,16小时后,90%疟原虫被杀灭,20小时杀灭率在95%以上。
在植物学范畴里,青蒿和黄花蒿是同属菊科的两种植物,此后定名的青蒿素其实存在于黄花蒿中,青蒿中反倒没有。而在中医药领域,青蒿和黄花蒿却被统称为青蒿。青蒿素命名的“青黄之争”,成了一场纠缠不清的“文字官司”。直到1978年,“523”项目科研成果鉴定会上,按中药用药习惯,将抗疟成分定名为:青蒿素。
中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周维善,其所带领的小组设计了一系列复杂的氧化和还原反应,最终测定出青蒿素的结构。这是一个罕见的含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结构,而且,这个药物的分子中不含氮,突破了60多年来西方学者对“抗疟化学结构不含氮(原子)就无效”的医学观念。青蒿素的结构被写进有机化学合成的教科书中,奠定了今后所有青蒿素及其衍生药物合成的基础。
青 蒿 素 的 三 个 孩 子
蒿甲醚:1977年成功研制出的青蒿素的第一个衍生物。
青蒿琥酯:1982年,WHO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日内瓦全体会议,讨论与中国签订的研究合作计划,确认青蒿琥酯作为治疗脑型疟的优先开发项目。
复方蒿甲醚-本芴醇片:1990年中国中信技术公司、军事医学科学院、昆明制药等机构组成的科工贸合作体研发成果。
疟疾在非洲传染病始终占据首位,疟原虫作为疟疾的掌门人有上百万年历史了,这个疾病魔王是否会被轻易打败?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新耐药性疟疾的突然出现和迅速传播对研究疟疾防治的科学家而言并不是什么意料之外的事情-——这只不过是历史又一次重演而已。
就好像害虫对杀虫剂会产生抗药性一样,疟原虫也会对治疗药物产生抗药性。我们此前见过这种现象的发生,而在疟疾被彻底消灭之前,疟原虫也将在今后一次又一次产生新的抗药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