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办公室来了几个关系比较好的客户,免不了寒暄、聊天、顺便组个饭局联络一下感情。中国式的社交,吃饭与说话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一顿饭吃完送走了客户,回到办公室已经到了下午,坐在电脑前看着桌上杂乱的物品发呆,突然间发现自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
我习惯的每一天是以安静的早晨开始,一晚上充分的睡眠可以保证我有足够的脑力和体力来应付负责的问题。和逻辑与思考有关需要动脑子的事情肯定是安排在早上的,而与人联系沟通,安排活动和制作海报这种需要身体劳动的活动一般放在下午,可以抵抗一些午后的困乏。
我用这样的工作模式已经有多年的时间了,优点暂且不说,有个最大的缺点就是早晚的安排改变一点都会让我有不适应的感受,工作无法重新合理有效的安排好,如果一大早遇到了事情打断了进程,那么一天的时间都有可能受到影响甚至完成不了一个项目,荒废掉。
深究其中缘由还是三个字:不确定。
《列子·说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秦穆公让伯乐为他找千里马,伯乐向秦穆公推荐了九方皋这个人,说他本事很大。九方皋外出找了三个月终于找到了千里马,传回消息说这马“雌性、黄色”。待送回来后大家发现马并不是九方皋所说的“雌性、黄色”,而是“雄性、黑色”。秦穆公不高兴,他觉得连性别和毛色都会弄错的人找回的马怎么可能靠谱,可事实上九方皋找到的马确实是一匹良驹能日行千里。
伯乐对秦穆公说,九方皋这人是“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什么意思呢?就是只看到他需要看到的部分(日行千里),其他不需要的部分(性别或者毛色)他一概不看。于是就有了“相马于牝牡骊黄之外”的千古名句了。
对于这个故事,可以从很多个角度解读它。不论是秦穆公、伯乐的识人用人还是九方皋的独具慧眼,每个人看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理解也就不同。很多名家对这个故事也发表过自己的看法,在此也就不一一列举了。
那么就我个人而言,在面对被打破的工作节奏以及一堆琐事一筹莫展时想起了这个故事,说明对这个故事也有些自己的想法。
3月没剩下几天,紧接着就要进入4月,街上早已不见冬日的萧条随处可见万物复苏的春意。时间一晃眼,一年过去了四分之一,光阴变换得如此迅速让我连感叹都来不及发出,又得催着自己埋头前行了。
和朋友聊天发现很多朋友都与我有这一样的困惑:明明觉得自己已经很“上进”了,可每日按部就班的“加班加点”并没有带来什么效果/结果。是方法问题?态度问题?还是人本身的问题呢?
也许“牝牡骊黄”这个故事给了我一个很好的解释:想太多,做太少。用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懒惰久了,稍微努力一下就以为自己在拼命”。
就拿我的公众号来说,之前有陌生人留言:看你每次的文章阅读数量并不高但你还一直坚持,挺佩服你的。可是我明白,他的佩服并不是我值得的。最起码在更新公众号这件事情上,我没有用尽自己的全力而是小聪明似的留了余地。
最初开号后坚持日更了两三个月,那时候文笔不行,每天为了文章内容发愁,几乎早上一睁眼就开始思考今天要写些什么。后来写得顺畅了,从一篇文章1000字封顶进步到1500字可以轻松拿下,更新就变成了没有保证的事情了。中间也有间断过一段时间,到再次返回公众号时,我又给自己定了一个规定:日更做不了那么就一周三更吧。文章每天都写,但一周只更新三次,留些存稿预防突发状况总行了吧。可实际上有再一再二就有再三再四,和自己谈条件并且选择妥协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总有用不完的借口,总有办不完的事情。公众号写到现在,心善的人看见了我的坚持,可只有我自己明白这种“坚持”有多廉价。
或许我可以学学九方皋,将心思归一,只瞧着那个目标走去,其他的都不放在眼里,简单粗暴,效率却更高一些。也许有人会说,九方皋就是个怪胎,性别毛色这种“大众指标”都不确认,在现在这个社会,这人注定是一个不合群的。
那么合群对于个人而言又有什么用呢?它只不过是一个标签,贴到你身上,证明你日子过得本分不出格而已,你的成功失败,高兴失落,得到失去与合群没有一点关系。只取决于你自己的付出,“天不欺人人自欺”,兴许骗着骗着就把自己骗过去了呢?
每天写1000字、1500字、2000字都是个人的选择,别人没有办法插手。同样,一件事情你一天做完、半天做完、两个小时做完也是你的问题,没人逼你。关于时间、积累与成长的关系,说了太多也没什么意思。最重要的路还是自己选择并走下去的,见什么不见什么,取舍于人、于心,只希望日后想起时抱怨少些,收获多些便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