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抽空听了不少课,一线 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加强了语用训练,这一点非常好。
但,有些细节值得反思:语文课加强语用,义不容辞。可是在具体操作中,我们要讲究语用训练的科学性,要符合语文本体的特点,也要符合学生年段特点。
一是语用的脱境性。重视语言文字 运用,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但,现在有一种倾向,即学之即用,而且是脱离具体 语境,我把这种语用称为“走四方 ”。
这种现象其表现形式有二种:一是 词语及句式的运用,学习、品味了文本 中的某一好词或句式,马上离开文本运 用。这样的运用,破坏了整体的情感, 游离了课文的语境,“梦游”四方,“梦游”后又要把学生拉回课文情境中,为用而用;二是课快结束时的读写结合,虽然是学法或知识技能的迁移,但是内容与课文情境、情感毫无关联,急于速 成,练笔不能更好地促进文本的深入学习。我想,最好也不要脱离课文语境, 创设一个情景,学以致用,以读促写, 以学固读。读写共振,实现“双赢”。
二是语用的选择性。一篇课文,可当语用训练的例子是非常多的。“字、 词、句、篇,听、说、读、写”——就如公园里的鲜花,看看这朵美,瞅瞅那朵也美,总是喜之、乐之。但,语用的例子不能多而繁。一课堂的时间有限,面面俱到,可能一面不到。语用的目标要少而精,其依据是学科特点、年段特点、文本特点、文体特点及学生年龄特点。区区四十分钟,你想让学生学会这么多的读写技能技巧,我看难!学生表面上 学会了,充其量是“纸上谈兵”,没有实践经验,仅仅是初步感知。语文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个既有重点,但又不断螺旋上升、复 现的过程。一堂课就是要重点学习一方面,定好目标,进行重锤猛敲,结合语境,迁移运用,点评效果,一以贯之,一 课一得,得得相连,持之以恒,百练“成 钢”,掌握语文的技能技巧。
三是语用的渗透性。对于学生来说,其思维还是形象思维为主,就算高年段,也是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所以, 语用训练还是要结合语境,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感知、领悟、品味、积累、运用。我们要牢记,阅读课中的写作方法教学,最高境界是“羚羊挂角,水中之盐”,工具和人文齐飞,感悟和训练相得益彰。小学语文教学中理性的“语文知识”,能少,尽量少之,让学生在多读中自悟出来。如果学生的回答已明白此写法的好处,何必要出现学术定义呢?真如李克强总理所言:教育技术层面已经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学习语文也如此,要“静待花开”。
语用训练要三思,文本语境不可离。本体目标精准定,春风化雨学知识。
(方利民 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城南学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