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朋友带着两岁的儿子来家里做客,进门的时候朋友让儿子跟我们打招呼,问阿姨好,小孩子先是笑了笑,然后害羞的躲到了妈妈的身后。朋友立马故作生气状的说:你怎么这么没礼貌,妈妈怎么教你的……我敢忙说道:没关系的,他这是敏感期很正常的,接着我蹲下来跟小家伙说:“你好,欢迎你到阿姨家来玩,阿姨很喜欢你。”小男孩也不拘谨的回应道:您好……”后面说什么我也没听懂。
生活中这种场景很多,孩子吃手,翻垃圾,啃咬东西,扔玩具……这些在我们大人眼里不被认可甚至觉得小孩子调皮的行为让我们觉得心累烦躁,甚至有的家长火气一上来把孩子打一顿的情况比比皆是,殊不知这种无知的行为不仅伤害了孩子,有可能耽误了孩子敏感期培养专注力和观察力的最佳时期,其实稍微有心的父母会发现这些都是孩子敏感期的表现。
孩子不打招呼就是没礼貌,你贴标签的行为有可能影响孩子一生像朋友家孩子不爱打招呼的行为正是敏感期中自我意识的表现,一岁半以前孩子都会听大人的话,与你挥手打招呼或者再见。到了两岁左右日渐强烈的自我意识让他们“羞于见人”他们会不好意思开口,甚至熟悉的家人也一样,这些都是正常的表现。
什么是儿童敏感期?李芷怡的《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给出了定义:0—6岁时,期间的某些阶段,会由于内在发展的需要对外在的刺激感到敏感,从而努力从环境中吸收、学习,以满足成长的需要。
孩子不打招呼就是没礼貌,你贴标签的行为有可能影响孩子一生换句话说,在敏感期里,孩子可以轻松获得各种能力。比如在手的敏感期,孩子会不断使用手,以发展手的能力。
这本《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的作者李芷怡,是蒙台梭利幼儿园的高级教师,留美多年的育儿专家。在《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书中她结合自己家的两个孩子的成长轨迹,指出了0—6岁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26个敏感期,在不同敏感期孩子都有哪些表现?如何正确的引导孩子合理度过敏感期?这些问题《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书中都给出了明确清晰的答案,可以说这是一本每个家长人手必备的育儿宝典。
孩子不打招呼就是没礼貌,你贴标签的行为有可能影响孩子一生根据蒙台梭利对婴儿敏感期的研究,每个孩子都拥有“九大敏感期”,分别为:语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感官敏感期、对细微事物感兴趣敏感期、动作敏感期、社会规范敏感期、书写敏感期、阅读敏感期和文化敏感期。
而作者李芷怡将蒙台梭利敏感期延伸出26个敏感期。并结合自己多年的从教和自家孩子身上的经历给出具体案例分析,这不是一本枯燥无趣的说明文,而是让家长能很快找到孩子处于哪一个敏感期的工具指南。
孩子不打招呼就是没礼貌,你贴标签的行为有可能影响孩子一生一、为什么重视儿童敏感期!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身边的故事,邻居家有个小男孩很聪明,但是也很调皮,经常把家里弄的乱糟糟的,有一次这个四岁的孩子好奇把家里闹钟拆了,他爸爸非常生气,也不问问什么原因就把孩子打了一通,就这样这个没什么文化的父亲每次见孩子把家里什么弄坏了就打一顿,九十年代的多数家长教育孩子就是不能惯着,只要不听话调皮就打,最后这个男孩变得胆小,自卑,初中没读完,现在在一家工厂打工。
如果这个父亲知道孩子敏感期对细微事物感兴趣,我想这个男孩的童年会很快乐,他的一些想法也不会遭遇这些残酷的干涉,也许他会比现在过的好。
孩子不打招呼就是没礼貌,你贴标签的行为有可能影响孩子一生小区里奶奶带娃的经常阻止三四个月大的婴儿吃手的现象,有个奶奶更夸张,西安的夏天38℃的气温下,给孩子戴上手套,就是为了防止孩子吃手指。其实吃手是孩子寻找安全感的自我安抚,也是口欲期的表现。这也让我想起了多年前,小学班里几个女生吃手指的现象,大概也是小时候被这样阻止,敏感的口欲期没有得到满足的原因。
很同情这些不被家长理解的孩子,很多青春期问题不断的孩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敏感期内没有得到相应的帮助,导致内在发展受到阻碍,所以青春期以逆反的形式表现出来。
孩子不打招呼就是没礼貌,你贴标签的行为有可能影响孩子一生二、如何知道孩子的敏感期?
书中把0—6岁儿童敏感期一共细分为26个,分别是:
1. 抓住视觉敏感期:发展视觉功能很关键 (0—2 岁半)
2. 抓住听觉敏感期:让孩子生活在有声音的环境中(0—2 岁半)
3. 口腔敏感期:放心让孩子“品尝”世界的味道(0—2 岁半)
4. 手的敏感期:在抓、捏、扔的过程中锻炼手指 (0—2 岁半)
5. 行走敏感期:让孩子学会用自己的腿走路(0—2 岁半)
6. 语言敏感期:从咿呀学语到简单表达(0—2 岁半)
7. 渴望爱的敏感期:永远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支持(0—2 岁半)
8. 自我意识的敏感期:理解与尊重让孩子快乐成长(2 岁半—3 岁)
9. 空间敏感期:让孩子眼中的世界变得富有立体感(2 岁半—3 岁)
10. 秩序敏感期:帮孩子保持内在与外在秩序的统一(2 岁半—3 岁)
11. 模仿敏感期:在不断模仿中学习和进步(2 岁半—3 岁)
12. 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让孩子发现微小世界的美好(2 岁半—3 岁)
13. 执拗的敏感期:给叛逆的孩子多些理解和包容(3—4 岁)
14. 审美和完美的敏感期:让孩子的眼睛发现更多的美(3—4 岁)
15. 色彩敏感期:让孩子的世界变得多姿多彩(3—4 岁)
16. 人际交往敏感期:鼓励孩子自己建立和维持友好关系(3—4 岁)
17. 婚姻敏感期:孩子爱情观和婚姻观的初步建立期(4—5 岁)
18. 性别和出生的敏感期:给孩子最正确的性教育初体验(4—5 岁)
19. 身份确认的敏感期:崇拜与模仿帮助孩子塑造自我(4—5 岁)
20. 绘画和音乐的敏感期:让孩子自由地接受艺术的熏陶(4—5 岁)
21. 情感敏感期:孩子特别关注父母对自己的爱意(4—5 岁)
22. 书写与阅读的敏感期:帮助孩子进入认知世界的新阶段(4—5 岁)
23. 社会规范的敏感期:开始成长为小大人(5—6 岁)
24. 数学敏感期:开发数学潜质的最佳时机(5—6 岁)
25. 文化敏感期:与孩子一起探索文化的奥秘(5—6 岁)
26. 自然敏感期:让孩子在自然的怀抱中自由地嬉戏(5—6 岁)
作者将每一个敏感期都用生活案例举例说明,理论结合实际,给我们新手爸妈指明了方向。
比如当我看到视觉敏感期的时候,作者提到小月龄宝宝对黑白色敏感,于是很多家长也都会在前三个月给孩子看黑白色卡,提高孩子视觉能力。
又比如我家孩子有段时间打人的现象频繁,书中提到孩子真实目的不一定是打人,有可能是求关注,也有可能锻炼臂力。照着书中所说,大人不再每次强调她打人这件事, 我家女儿自此再也没有打过人,而她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觉得好玩求关注。
孩子不打招呼就是没礼貌,你贴标签的行为有可能影响孩子一生三、做合格的父母一定会在孩子敏感期的时候给予配合和理解。
1、学会耐心等待,不做焦虑父母。
现在的社会发展快,互相攀比心理时刻都会干扰着家长,有时候我们会变得越来越焦虑。
我们都知道竹子用了4年的时间,仅仅长了3cm,在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cm的速度疯狂的生长,仅仅用了六周的时间就长到了15米。其实,在前面的四年,竹子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
其实养育孩子也一样,需要有耐心,前几年抓住敏感黄金期,扎扎实实的陪孩子度过去,以后的路会容易的多。
2、敏感期家长应该适当的“偷懒”,学会大胆放手。
当孩子处于各种敏感期的时候,也是孩子探索世界,认知事物的行为,我们不必过多担心孩子会不会弄脏衣服,会不会因为不爱说话就是社交恐惧……给孩子一些时间,让其顺其自然。
3、敏感期父母不要贴标签,不要比较。
时常听到家长抱怨自家孩子不爱吃某种食物就是挑食,不爱说话就是胆小,爱哭爱闹就是敏感脆弱……之类的标签,其实看完《这本儿童成长敏感指南》之后你就知道这些父母随意给孩子贴标签的行为有多无知甚至是愚蠢,孩子某一时间接受不了某样食物不一定就是不喜欢,过段时间再试试说不定就能吃了,而你逢人就说他挑食,潜移默化中孩子自己给自己贴上挑食的标签,这种食物他真的不吃了。
孩子不打招呼就是没礼貌,你贴标签的行为有可能影响孩子一生敏感期的原则是父母应该给孩子最大限度的爱和自由。每个孩子都有独一无二的敏感期,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懂得敏感期也是学习期,不能随意干涉,而要提供学习条件。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让家长看到了敏感期教育的真谛,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教育的方法。我相信通过这本书,可以让每个孩子快乐的度过敏感期,每个家长也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的自我完善,共同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