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一口气读完了赵林教授的《东西方文化的分野》这本书。
由于是以历史的眼光看待文化的发展这一过程的,所以更多的是看到文化在不同时代的处境地位,时而被奉为圭臬,时而又被踩在脚下,但总体上是一个不断修正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另一方面的感受就是书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的回顾,也让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偏见得到了一些修正。坦白讲,在很长一段时间,自己对于传统文化是有一些偏见和自卑的,我想这种偏见可能来源于影视作品,然后再加上要为自己人到中年的不得意处境找一个责任对象,于是便一股脑的将这种个人人生的不成功归于传统文化的身上。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候,我们的文化呈现出来的百花齐放宽容包容的姿态到现在来说都是我们文化的顶峰时期,特别是对于不同思想文化的包容,这一点跟基督教文明宗教改革后的社会宽容是异曲同工的,可以说,宽容的社会环境是民主与科学的土壤,最后孕育了西方的科学理性精神,让西方称为人类文明的引领者。
之前读过赵林老师的《基督教与西方文明》那本书,所以现在再读《中西方文明的分野》的话算是相对容易些,特别是对于整个西方文明已经有了一些基础的脉络的了解,算是一种复习吧。而读完之后也发现,自己在传统文化这块算是一个薄弱点吧,正是这种不了解不知道造成了我的偏见。
我想,是时候要读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书了,最起码消除对于一些常见的传统文化基础概念的误解和污名化,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姿态面对广义上的传统文化,形成自己的客观理性的判断,拒绝情绪的发泄和错误的归因,特别是要拒绝被带节奏。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算是一本全面系统的介绍传统文化中思想观念精神的书了,放书架上也已经有一年多了,关于中西方文化这个主题,何不一鼓作气的了解一下呢?
当然,最近同时也在读《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这本书,由于成书年代的原因,书中的一些观点和事实已经时过境迁,最明显的感悟便是人已经开始逐渐从被关系定义的人之中逐渐觉醒,自我意识的觉醒便是证明。当然,这种觉醒可能是物质发展和文化交流产生的必然结果,毕竟,文化是服务人的满足人的需求的。
普遍意义上说,多读书就一定能矫正自己的偏见,而本质上用偏见对抗偏见,毕竟在伟大的作家也是在书写自己的偏见而已。当我们读到更多的偏见,就可能形成自己的偏见,这种偏见即使永远可能无法等于事实,但一定会无限接近事实,从而有利于我们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实践,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帮助。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了解也就不要轻易下结论,保持好奇保持开放,让理性思考,别让情绪肆意泛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