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同一作者不同文体的教学路径探究之《维也纳森林》课堂实录

同一作者不同文体的教学路径探究之《维也纳森林》课堂实录

作者: 榕树家的故事 | 来源:发表于2018-05-03 20:05 被阅读0次

执教者:冯丹丹,顾村实验

一、读题入文,激发兴趣

由选文出处入手,牵引到本节课要学的文章。

二、梳理内容,品读语言。

一)了解特点,品读语言

学生概括出维也纳森林自然景观特点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如何表达出这些特点的。

二)品析语言,梳理结构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和过渡句,梳理文章结构。

分析段落之间的关系,关注表达方式。

三、深入分析,探究主旨

一)归纳概括人与自然。

维也纳人是如何对待大自然的?

1看七八两段,看看人对森林的态度

颁布法令

爱惜草木,保护环境

1你能读出来吗

生读

爱护动物

1可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文章有一句话表达了人和动物的关系,你找到了吗

第十节,还有更亲密的吗?

1这是你的看法,其他同学还有找到其他的吗?

第二段

1大家同意她的看法吗?请大家在这句下划两条横线

谁能说说相依相存互惠互助是什么意思?

互惠互存这两个词意思相近,放在一起更能说明它们的关系亲密

在这里老师给大家补充一个材料:我国森林法颁布于1984年。把这句话写在旁边,请大家读课文的第七段,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我们对于环境的保护意识不及奥地利,不及他们早。

1从哪里可以看出长期使用呢?

100余年沿用至今,可以看出……

1你真的好会读书,还能联系上下文

可见坚持坚守对森林的保护。一个人坚持会成功,一个国家的国民都能有好习惯会怎样?

生:整个国家会很繁荣

1好习惯形成好的社会文化,反过来好的文化会反过来引导人们的言行。

因为维也纳人爱护草坪就像对待自己的地毯一样爱惜,那么就出出现怎样的场景?我们 一起读“一天黄昏”

6和9都在讲故事,他们的意图有何不同?能否删去呢?五人一组讨论。

生:6人与植物,是写5的调节气温。9是人与动物。

生:6写自然调节温度,9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遇到的对象很特殊,不是猫狗,而是孔雀,大家没有驱逐它。更能凸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齐读最后两段,这两段是什么句式?

反问句,在表达方式上是什么呢?

生:抒情,连用两个反问句,表达了人们对森林的深情。

1还有其他的认为吗?

生:议论,因为最后两段一般都是议论的……

1这里是抒情和议论的综合运用。这篇文章是冯骥才先生的一篇游记,有描写说明和记述

1什么是人和动物相处的深层内涵呢?

来没关系,我们来看看板书,

人与森林形成这种关系,仅仅是因为森林具有这些特点吗?不是,这是形成关系的外在条件,而人对森林的态度是内在条件。除了这两个关系之外还有一个深层的原因,看看书我们还有什么没说?

社会文化,谁来分析下,社会文化有多重要?

生:如果社会没有养成良好的文化的话,没办法与森林相依相助互惠互存。

1文化在引导人们的行为,到今天都起着保护保持的作用。所以文章最重要的歌颂的是这种社会文化。这个文化也是我们当代人的追求。齐读最后两段

生读

我们可以用更洪大的声音来表达这种呼唤吗?

评:

1、老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回应各不相同,细致而具有鼓励性。

2、老师对文本非常熟悉,整个教学过程没有拿书,没有ppt,板书顺畅,针对学生提到的文章内容引导熟练

3、从特点到关系到最后落脚到深层文化,思维路径层层拔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同一作者不同文体的教学路径探究之《维也纳森林》课堂实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wbl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