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越来越多人选择离开喧嚣的城市,住到乡村、山野中去寻找灵魂的归宿。这些人热爱自然田园,摒弃城市功名利禄的浮躁生活,回归自然,朴实的生活,慢享着当下,他们用自在的心,去诠释生活的美,让生命回归舒适、放松、喜乐的状态。
前两期我们分别看到了湖北夫妻的土团小屋,福建山里的抱团村,以及两对博士夫妻的农耕生活,还有一个奇妙的玻璃屋,这一期我们再讲三个故事,这样的生活方式你喜欢吗?
六、24户中产集资1.5亿买地造房抱团养老

在台湾北部的大山里,有一座“现代桃花源”。24户中产,因为不喜欢住传统豪宅,集资1.5亿元人民币,买下8000平米的荒地,打造了一座特殊的村落。他们中既有企业家、建筑师,也有医生、老师,三分之一的人都有博士学历,在这里生活,大家从不攀比谁家有钱,而是比谁更懂生活。
窝村的建设总共花了4年时间,建筑师想用现代的建筑手法去实践一个环境和人共存的生态聚落。住宅被建在坡地上,高低落差7米,沿着地形错落地分布着,每一户都有露台,伸手就能摸到树。
整个村落没有“C位”,24栋住宅分成4排,每一栋都有自己的特点。最上面一排的房子可以俯瞰全村,第二、三排夹在中间,有被邻里照看的安全感,第四排则面对农园,视野最广,看出去都是农园绿地。每一栋房子都对应着一个节气:白露、清明、芒种...... 每户的院子里分别种了一棵对应时节生长的“家树”,让住户可以随着院子的变化,感受到四季。
越往下坡走,视野也越开阔。穿过24栋住宅的山门,一条小溪分隔了住宅区和农地,建筑师把将近一半的土地规划成农园种植作物,过去用来灌溉的古圳渠道、老木桥都被保留下来。村子里的绿化和水可以调节气温,每到夏天,整个村子的气温要比外面低了2到3摄氏度。
24户家庭都想要实现“古聚落”的理想,溪里有鱼可以垂钓、菜地里可以种吃的,感受古人的生活方式。
七、北京北沟村夫妻的长城情结

北沟村,位于北京怀柔区渤海镇,是慕田峪长城脚下的一个小村子,常年住着130多户人,家家户户每天出门,抬头就能看到北京最有名的一段野长城:箭扣长城。
10年前,阚冬第一次跟随从事乡建工作的丈夫秦剑锋来到这里。夫妇俩被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迷住了,当即决定要在村里建造一个自己的家。
阚冬和丈夫的家建在一片占地1000多平米的宅基地上,他们保留了一长排老房子,又在它的对面建起了一栋新房子,一共花了500多万。当时阚冬对设计师的要求是:新建的房子“看起来必须就是北沟村的”。于是材料都用了本地的红砖、核桃木,还选了一些村里生产的琉璃瓦做装饰。新建的房子共有二层,挑空的Loft结构,是一家四口主要生活的区域。客厅可以容纳十几个人一起聊天、烤火。在餐厅,可以一边看着山村的风景,一边吃饭。
丈夫秦剑锋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有一种“长城情结”,特地在家里的二楼设计了一个观景台,坐在那里可以看到长城盘踞在山顶的全景。每次有邻居朋友到家里来玩,都会上楼专门从那个角度看一眼长城,夫妇俩不厌其烦地介绍长城相关的历史文化。每年有一大半的时间,夫妇俩都在北沟村度过。到了周末,孩子从寄宿学校回来,也和爸妈一起生活在村子里。
与此同时,他们心里还冒出了一个更大、更强烈的念头:要拿出前半生的积蓄,让这个村庄变得干净、美丽、更宜居。
为了让这个村子“活”起来,夫妇俩修路、翻修老屋、建民宿,不知不觉花光了一个亿。陆续有200多个原住民在村里找到了新工作,他们形成了不同的职业圈:建筑队、园艺队、厨师队、服务队、后勤保障队。来北沟村里的老外和城里人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村里定居着30多户老外。
邻居都很有来头,大部分是所在行业的精英,还有好几个国外的隐形富豪。比如加拿大排名前三的富豪、石油家族企业传人、医疗行业的创始人……北沟村因此被媒体称为“中国的比弗利山庄”。
这么多西方人竟然在中国北方农村找到归属感,一起在这里抱团养老,这是阚冬一家之前从未想到的。到处都是漂亮的大自然,村民都很有礼貌,而且已经很习惯和外国人相处,大家都很随意,这让李碧青觉得生活特别轻松。
李碧青每年都会组织犹太社团来村里搞活动,大家设计了一个寻宝游戏,每张任务卡都有一个关于农村的问题。每次搞活动,大家都玩得特别开心,也对长城脚下的小山村越发刮目相看。
八、邓春儒回归家乡打造艺术乐园

鳌湖老村位于深圳北部最边缘,靠近东莞。村里有100多座客家排屋和6座碉楼,不少是民国时期修建的,村民也保留了传统的宗祠文化。邓春儒8岁时,跟着父母离开了鳌湖老村,迁居到深圳罗湖区,成了一名城市人。
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后,邓春儒一心想当个画家,专职画画。2006年他偶然听闻小时候就读的启明学校,要被一个老板包下来当养鸡场,心里一惊,他决定抢先把这里租下来。 启明学校是一幢民国时期的碉楼建筑,由侨胞和村民捐建,邓春儒在这里上过学前班,老师用客家话上课。
曾经的母校变得破败不堪,没有门窗,荒草丛生,内部堆满了垃圾。当时一年的租金很低廉,但等他把基本的门窗、地面、水电、院子都弄好后,就已经花了几十万。
启明学校安静,适合创作,年幼的女儿玩耍空间有限,到村里她还能骑自行车,亲近大自然,于是他们全家搬回村居住。 邓春儒为了和朋友相聚,以请吃客家烧鹅为由头,把艺术圈的朋友们邀来,顺便展示古朴的房屋。
老村有两大优势,一是僻静,二是租金低,一两百平的院子,月租只需要七八百块。 正好当时深圳市内一个艺术园区租金上涨,一批艺术家正愁没地方去,鳌湖成为他们理想的选择,所以光是2013年,就有20多位艺术工作者搬了过来。
现如今,这里住了近百位艺术工作者,有大学教授,也有刚毕业的学生,他们是舞蹈演员、画家、策展人、音乐人和设计师……年纪最大的60多岁,最小的是95后,不少人住了七八年。
附近的古村,不少都已被拆除,即将盖起高耸的公寓楼。鳌湖老村本来也会有类似的命运,因为邓春儒近些年的奔走,艺术工作者们整修老屋,让村子恢复了生活的气息,这才得以保留。 邓春儒说:“其实我特别想艺术村慢一点,不用发展得多快,艺术家在这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村民们每天来这里逛逛,过自己的生活,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