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研究一下语言与现实事物的对应关系,因为这些和物理规律的使用效果有关。
语言里的名称是被命名事物的代号,不是事物本身的实体,它是对事物的模仿。譬如我指着从未见过的动物说,那是xxx(xxx指事物名称)。
名称与事物有时候对应,有时候不能对应。因为事物分分秒秒随时在变化,但是名称却跟不上这种变化。
譬如我想买一张桌子,对木匠说:“请给我打一张桌子”。
但是木匠不知道我说的名称“桌子”对应什么事物。他会问有学习桌,绘画桌,娱乐桌,麻将桌...,你说的名称对应的是哪个啊?
“学习桌”我淡定的回答道。
木匠说:“学习桌有电脑学习桌,写字学习桌,阅读学习桌...”。
“电脑学习桌”我不耐烦的回答道。
木匠说:“有高端的电脑学习桌,低端的电脑学习桌,中端的...”
我说:“高端电脑学习桌”。
木匠说:“有蓝色高端电脑学习桌,还有紫色高端...黑色高端...”。
突然我发现说的每一个名称,他总是找不到对应的事物,每次都要问。
木匠可能一直问下去,我也会一直回答下去,那样就做不了任何东西。
由此得出结论:【名称与对应的事物本身之间存在着误差,无法精确对应】
名称如果与事物一一对应的话,是因为我和木匠能够互相理解,达成了一种共识,最后想法才能一致。
所以物质事物产生于大众认同的一致性,没一致认同,我们就不能谈论它是什么。它是大家彼此互相不能理解的东西,事物的出现必然是多人认可的共同结果。如果甲认为它是aa,乙认为它是bb,丙认为它是cc,那么它就不能出现被看见。至少有两个以的人认同一致,它才能出现。
下面讨论“名称”对物理规律的影响,名称里的“水”能对应什么事物呢?
它指的是什么样的水呢?指高压常温中的水还是高温常压中的水呢?指水盆里的水还是特定容器里的水呢?(不同容器内的水,性质不同)
水处于时空和环境之中,不断发生变化。而物理上的定义没有详细规定水这个名称,所对应的事物本身到底是哪一个。这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所有的规律都会出现名称与指代的事物本身不对应的问题。
大家对“忒修斯之船”的故事应该听过吧。有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几百年的船,归功于不间断的维修和替换部件。只要一块木板腐烂了,它就会被替换掉,以此类推,直到船体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开始的那些了。
这艘船已经不是原来的船了,事物的本身已经发生质变了,“忒修斯之船”的名称如何对应于它?它还是原来的那个物体吗?
人们何时知道名称对应的事物发生了变化呢?一个老师上课点名,按照名单册找对应的人(实体),老师说:李小红。这时两个女生一起站了起来。原来她们都叫李小红。记录在名单册的一个名字,老师没点过名单以前怎么知道名字对应了哪个现实中的人事物呢?
我们的物理法则岂不是也是如此?没推理出规律之前,我们怎么知道规律所描述的对应实体是哪一个?
一个名称对应两个不同的人,一个规律呢?
按照物理规律寻找对应的现象,它会是我们认为的那样子发生吗?
让我们用物理实例来说明这种现象。
大家都知道,水在高温下会变成气体。如果想寻找水蒸气,科学家把先水放在某种容器里增温,然后我们按照水中温度计的刻度寻找对应的事物(如果温度计停在105°我们就说按物理规律找到并发现气体了),但是它真是我们物理规律描述中所“精确对应”的现象吗?
有一次实验中科学家惊讶的发现,在105°的时候,水结成了冰!!!
为什么呢?原来科学家后来发现这种盛水的容器很特别。
【科普小知识】
有种叫碳纳米管的容器,它的直径非常小,当水在纳米管极其小的空间时,水的沸点和冰点都会发生改变。
1.高温结冰
实验证明,在100摄氏度以上,水是可以结冰的。但是想让水结冰,靠在家里烧热水是做不到的。它需要借助叫做碳纳米管的工具,将水注入碳纳米管中的同时,把温度升高至105摄氏度,此时水神奇地结成了冰。
科学家解释,碳纳米管中的水被加热时,因为温度升高,水的分子结构出现了重组,让水分子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但由于纳米管直径过小,水无法变成水蒸跑掉,便产生了冻结。
2.低温不结冰
瑞士的科学家们通过向水中加入一种新合成的脂肪材料,让水在接近绝对零度的低温下仍不会结冰。 这种新的合成脂肪材料会自动形成纳米级别的网格结构,每个小空间不到1纳米宽。水分子被“禁锢”在这样狭小的空间内,没有足够的空间使其结晶。
接上文,如果科学家按照原本的物理法则寻找对应的事物(高温水变蒸气),会发现原来“法则”所对应描述的事物现象改变了。
物理学探索出来的规律,对应的现象并不是永远不变,不是每一次都可以重现的!!!
类似的例子还有石墨烯材料,原本被认为是导电的石墨烯,科学家在把两层石墨烯叠加,然后仅仅移动它们的对应角度以后,发现石墨烯不能导电变绝缘了。
轻微的偏转就会让材料属性产生剧变。
为什么无论定下什么规律,总是出现规律被打破的可能?
因为作为语言描述事物的一个“名称”或者“刻度记录”或者“名单册”,它不可能对应于一种精确的事物上,因为事物都在运动变化着。
“接触”纳米管的水与“不接触”纳米管的水,性质上是不同的,接触纳米管以后,水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外界时空环境不断变化更替交迭,上一秒的水已不是下一秒的水
也就是说外部环境变化,它们影响水的结构性质也会变成另一种物质。就像“忒修斯之船”被替换船板一样。
人们在物理法则中只用同一个名称“水”来指向一个随时随地发生变化的事物本身,我们怎么能知道名称水是对应于何时何地何环境背景之下的水???
“水”的名字在高温下,对应的物质还会是水吗?显然可能并不是。也许不知道什么时候,它被接触的东西悄然无声的改变了性质。
我们用语言描述水的物理规律——水在常温常压下是液体的,也是不准确的。
前一分钟的规律它已不适应xxx分钟后的现象了。
因为影响水的这种结构变化的物质,难道仅仅只有纳米管吗?是不是还有其它物质的容器也有这种功能呢?或者一些自然条件也可以实现这种影响水沸点冰点的效果呢?其它影响条件可能是未知的,气压和温度,磁场都会影响变化,只是暂时没发现而已。
所以说“水”对应的实体,是无穷变化着的。物理规律当然不可能把所有水的“实体”发生变化的现象活动都包括进去。
如果你思想上没转过这个弯,我通过一个故事比喻来解释一下。这就像中国“刻舟求剑”里的故事情节。
先复习一下刻舟求剑的小故事。
有一个楚国人出门远行。他在乘船过江的时候,一不小心,把随身带着的剑落到江中的急流里去了。船上的人都大叫,剑掉进水里了。
这个楚国人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然后回头对大家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众人疑惑不解地望着那个刀刻的印记。有人催促他说:“快下水去找剑。”
楚国人说:“慌什么,我有记号呢。等船继续前行,又有人催他说:“再不下去找剑,这船越走越远,当心找不回来了。”楚国人依旧自信地说:“不用急,不用急,记号刻在那儿呢。”
直至船行到岸边停下后,这个楚国人才顺着他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可是,他怎么能找得到呢。
船上刻的那个记号表示的是剑落水瞬间在平面的江水中所处的坐标位置。但是,落入水中以后,【刻度记号所对应的事物已经悄然变化了】,船也在变化,掉进江中的剑却也发生了变化,彼此产生了无数新位置,所有的外部因素都在变化(船,水流,剑,水下的鱼——因为鱼可能把剑叼走)。
楚国人想把事物的经验记录下来当做法则,预测事物的未来发展轨迹,可以吗?
(同理:人类在某一段时间内获得一种经验法则的可靠性证明,能够适应未来所有时刻吗?)
同理水也是如此。任何事物都是如此。
事物在每一秒都在被替换着变化着。
前一分钟的事物如何相等于后一分钟的事物呢?同理,此容器内的水,和把它倒入另一处任意容器内的水是相等的吗?
如果不等,我们能都用同一个名字(或刻度记录)来称呼(寻找)它吗?
(名称“光”是对应于一种粒子还是波?通过延续几百年的光是波还是粒子的定律之争,就知道做出规律的描述是多么愚蠢)
人们有一种顽固执着的精神,想把过去的经验遗留下来,编写成规则。根据过去总结的规则,指导现在发生的事情。但是万事万物都是分分秒秒发生变化的,"昨日昨地"的法则能适应"今时今地"的变化吗?
人们依照一种由过去的规律去判定事物所遵循的未来轨迹。根据老旧的不变的死板规则去考察未来新生的事物(如同刻舟求剑),这种习性非常顽固。
规律它“不可说,不可说,一说一写即是错!还没等写下来,事物早已变化了!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讲这个道理:“可以总结出规律的法则,道,它不是永远恒常(有效)的规律。能用名字来称呼的那个东西,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名字能对应它”。
那原本的物理规律还会有用吗?
物体前一分钟的规律能否适用于后一分钟的物自身呢?
规律能否用来预测呢?
答案可能是不一定。
根据我前面的描述,物理法则好像就不再能预期事物的未来轨迹一样了。
规律不可能每次都重复指向同一种现象,同一现象怎么可能会重复发生呢?
《疑问三连》
如果外在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动得,人类可以再次运用规律预测下一次物体的运行轨迹吗?(是的,可以)。
人类可以再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吗?(是的,可以)。
人类可以走出和上一次一样的步伐动作吗?(是的,可以)。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这涉及到定域性的问题。
定域性就是说你在一定的有限范围内,重复实践同样的运动,这是可以实现的。
譬如一个人练武挥拳,他每次动作都是那么标准,像机械一样精准,回回都打到同一个地方。但是你只可以在一定领域内观察,别细看。细看的话,他发出每一招的动作轨迹都和上一次有细微的不同。从粗糙的角度看这叫定域性。因为事物都是变化的,从根本来说不可能完全一致。
我们的物理规律也是如此。物理规律只是大致上的一种描述,而不可能深入细微末节。水在高温可以汽化。但是它没有规定水在什么容器,什么气压,什么时间,什么磁场强度等等无数细微的描述,这些都是随时随地发生变化的东西,只是在有限范围内看起来比较恒定不变。
在宏观的角度来看,水的规律是可以重复使用就像人可以重复挥出同样轨迹的一拳。但是从微观角度来看变化很多。
如果把原来的物理规律的观察使用范围扩大了(打破定域性),水接触纳米管后再高温,水就会违背了原本定域内的规律而结冰。
就像我们前面提到过,物理规律是可以打破的,只要我们突破常规的定域思想,观察到更多细微的领域,你会发现没有不变的法。也许水在某一天常温下也可以凝固,人们可以像耶稣那样踏水而行呢!
从前人们认为油锅冒泡人们认为就是非常非常热的。但是有人突破了这种定域认知的局限,让油锅不用达到高温也可以冒泡沸腾。他发现只要在油锅里加入硼砂,即使常温中也会冒泡沸腾。但是没发现硼砂这种东西之前,人们是认为油锅冒泡处于高温是必然性的规律!
人们陷入一种绝境,认为每种事件背后必然有一种绝对的规律。
在当今时代里,我们人类完全选择并相信物理法则。我写作的目的就是让大家搞清楚这种奇妙的关系,我们还有其它的选择自由权,可超越物理法则。
迷信任何规则(包括物理,数学等等)都犯下了“完全信任,痴迷”的执着错误。
待续,容我继续编...
本文是打算放在《世界上到底有没有规则?谈中庸3.0》文章里的第一段,前几个版本很多人都看不懂,有兴趣的人可以关注我,虽然更新时间可能较长。还打算写一篇量子力学的哲学基础,尽量努力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