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武学世家,论武功基础我算是上乘。年少闯荡江湖到也没有吃过什么太大的亏,曾经一个人力克金城双王两兄弟。后决心远游,思付定能大展宏图。
当时年少,独自一人行至滇西,得一酒馆小酌。有路客借坐,讨薄酒一杯。都是江湖中人,按江湖规矩,恭敬斟满,对方双手接过,杯唇一碰,一饮而尽,都是性情中人。再上两个小菜,相聊甚欢。这位是滇省壬午年搏击冠军。
酒中,路客断言,我必是习武之人,且家学颇渊。当时很诧异其从何而知,他只道习武之人旦有造诣,和常人走路不同。听其如此说,当时浅薄,心下暗喜。那时便成了我的朋友,只是人生道路不同,后也相忘于江湖了。
那些流落江湖的时节,常遇不良之人,只是大多远观我身,皆自行退去。纵有少数找事之人,基本也只用个开山之势,都吓退了。于是,江湖于我到显得有点风平浪静。
有句话说的好,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既然享受了江湖风平浪静的美好,那也要独自面对江湖的险恶。
轻松就获得巨大的好处会让人膨胀。就如同有些戏子有几分姿色,靠炒作大红大紫,忘乎所以,连国家精神奖也敢领。江湖的经历让我明白,普通人面对类似的环境也会膨胀。
后与蜀中侠客相约,联手与关中侠客共赴漠北,名曰为中华寻武学宝典,为中华武术寻根。沿路不经意卷入蜀中豪侠之间的争斗,后又被关中诸侠所算计。最后,蜀中豪杰又被关中群豪伏击,直与关中豪侠大战三天三夜,双方损失大半,只是关中距离漠北较近,便于增援,最终蜀中群侠败退。我也伤痕累累,鼻梁骨也被打断···师父所有教授的功夫,最后就只剩下一个逃命的本事。
漠北归来后,仍未醒悟,我道仍是群斗太多阴招,并非自己武功不行。于是只身负剑,听说岭南毒虫横行,于是到岭南闽北行侠,想一展身手。
最终,闽北行侠,被几个女侠围困,几不克,到是捡了条命回来。最终也才明白,此时的武功也只是略过常人。本不该如此,只是久未习练,又缺实战锻炼,那一身的武功算是都还给了师父。
从此,自己走在路上看到人人都似身怀绝技的侠客,尽管仍然是抬头挺胸,自信满满,其实自然的多了几分谦虚,知道几分好歹,添得几分敬畏!
如今两手空空,又已成家,面对妻子和孩子,竟然说不出的愧疚。只是告别了曾经的江湖,眼前的生活仍要继续,武功已经尽废,谋生都成了问题。唯独师父授过宝剑磨砺之法,在习武的少年中勉强算是磨得好剑,现在只得依此技来糊口。
宝剑尚未砺出,只得靠磨刀糊口。但终究曾是武林人士,需对得起师父的辛苦培育。
于是一边磨刀,一边砺剑。磨刀仅为糊口,怎能对得起家传武学的渊源,怎能对得起师父的含辛茹苦,怎能对得起妻儿的辛勤付出。
我愿十年磨一剑,斩妖祭轩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