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浅化之民,性情暴戾,处粗野之生活中,尚堪放纵自适。一旦处繁杂之人事,当柔靡之奉养,转使野性无所发舒,冲荡溃决,如得狂疾。
14.别有河西儒学,以诸凉兵祸较浅,诸儒传业不辍,又为苻、姚丧乱后诸士族避难之所。至拓拔焘并北凉,群士始东迁,遂与东方
慕容燕以来儒业相汇合,而造成元魏之盛况。
15.在此汉化深浓、儒业奋兴之空气下,乃酝酿而有魏孝文之迁都。
16.史称:“魏主将迁都,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以胁之。至洛阳,霖雨不止,群臣泣谏。魏主曰:‘今者兴发不小,苟不南伐
,当迁都于此。’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迁都之计遂定。”其时一般鲜卑人之暮气沉沉,固不待南迁而衰象已
见矣。孝文太子恂,既南来,深苦河、洛暑热,每追乐北方。【此皆浅演民族之暮气表示也。】
自以为一种高远的政治理想,而引起家庭父子惨剧者,前者有王莽,后有魏孝文。】时孝文南迁,所亲任多中州儒士,【其时北方汉
士族文化力量已不可侮。惟孝文知之,鲜卑种人多不知也。】
17.尔朱荣入洛阳,沉王公以下二千余人于河。洛阳政府的汉化暂见顿挫。
一个国家,同时摆着两个绝不相同的社会,势必酿乱。
18.然北魏洛阳政府之覆灭,只是拓拔氏一家统治权之解体,对于当时北方文治势力之进展,依然无可阻碍。【魏孝文只是认识了此
种力量,要把鲜卑的统治权与之融合一体。洛阳的鲜卑贵族,以及北方的六镇军人,都不了解此意,他们只有先后做时代潮流下之牺
牲品。】
19.西魏则宇文泰虽系鲜卑,【或匈奴。】然因传统势力入关者少,更得急速汉化。苏绰、卢辩诸人,卒为北周创建了一个新的政治
规模,为后来隋、唐所取法。将来中国全盛时期之再临,即奠基于此。
20.北周文帝于行台省置学,取丞郎及府佐德行明敏者充生。悉令旦理公务,晚就讲习,先六经而后子、史。又于诸生中简德行淳懿
者侍读书,河东薛慎等十二人应其选。从学术影响到政治,回头再走上一条合理的路,努力造出一个合理的政府来。【此指能切实贡
献于民众,而非专为保门第、固权荣而言。】
从此漫漫长夜,开始有一线曙光在北方透露。到隋、唐更见朝旭耀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