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匈 奴(7)

匈 奴(7)

作者: 卡尔塔拉 | 来源:发表于2021-01-10 12:16 被阅读0次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以讨伐齐国的名义从大同南下,孝文帝正式宣布迁都洛阳,下诏禁止鲜卑人穿胡服,讲胡语,并规定鲜卑人和北方其他少数民族一律改穿汉人服装,朝廷百官改着汉族官吏朝服。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在连续不断的内部争权夺利的争斗中到了公元557年,鲜卑人建立一百四多年的政权宣告结束,鲜卑人和他们一起南下的蒙古人都融合到了中原汉族里,从东晋后的十六国到南北朝,鲜卑人广泛接受中原文化,开始逐步汉化。

        有鲜卑血统的杨坚建立了大一统的隋朝,定都大兴城(今陕西省西安市)隋沿袭北魏的均田制,隋炀帝继位并迁都洛阳,重视农桑减免赋役,使人民得到休养生息。开凿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中国南北的隋唐大运河,隋朝是个短命的朝代,只存在了三十多年后隋文帝以政变的形式过度到唐朝。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的后裔,李渊的祖父李虎,据说有鲜卑血统被赐姓李(现在呼和浩特市以北40公里,阴山山脉北麓的武川县,鲜卑时期出了五个皇帝,其中就有李虎祖父的名字,如今武川县特产白酒注册商标为武皇酒,传说和隋唐开国皇帝有渊源)

      自从鲜卑人裹挟着部分蒙古人南下洛阳,长城之外变得萧条,云中郡和盛乐城里有一些汉族人,过了一段相对安宁的日子,后来突厥人出现在阴山南麓,隋朝,唐朝都出兵征讨过他们,迫使他们退回现在的新疆一带。蒙古人的一支,当年匈奴北迁时留下的部分人,被内地史书称作高车族,鲜卑人称他们为敕勒人,他们主体游牧在今日呼和浩特市西部一带,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荟聚人口的北魏民歌“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流传在今天,土默川草原上的一首无名氏作的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

          唐朝时期长城之外基本也是太平时代,蒙古本部人偶尔有一些部落游牧回到敕勒川上,在长城角下和汉族人民用牛,羊,马,皮革做一些小规模的日常生活用品交易,因和突厥人,回鹘人,党项人的冲突,蒙古人返回到遥远的贝加尔湖畔,在敕勒川上又留下少部分部落,和敕勒人共同游牧在阴山之南,长城以北水草丰美的敕勒川草原上。

        这样过了将近三百年,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由盛到衰,生活在辽东的契丹人突然崛起,他们也是匈奴的后裔,讲蒙古语的东胡一支民族,他们的民族成分非常庞杂,有东胡(蒙古)鲜卑,高句丽等人,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力衰败,盛极三百年的绿色文明,又一次被其东北邻居,神秘而又陌生的游牧民族威胁,几乎世界上所有的绿色文明,都有着于自己相邻,骁勇善战的游牧部落,他们不定期的骚扰文明社会,给靠绿色农业为基础的政权致命一击。契丹人从辽东奔腾而来,首先来到敕勒川一带,他们赶走突厥人,征服了蒙古敕勒部,继续西征征讨西夏,当他们再次返回敕勒川时,发现残存在这里的鲜卑人也走光,移居到了平城(山西大同)后又继续南迁进入中原了,敕勒川几乎空了茫茫的一片寂静的草原。

      契丹人占据敕勒川,从云中郡,盛乐城后,招募汉人建筑城池,命名丰州城,这时唐朝气数已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中原王朝之间战乱又起,没人关心也无暇顾及,长城之外的风云变幻,有些汉民族人民为了躲避战乱,来到丰州城和塞外各族人民共同生活,这样在长城之外,有了三个比较大的城池,即云中郡,盛乐城,丰州古城,其实还有唐鼎盛时期建的另外三个较小的城郭,即西受降城,中受降城和东受降城,唐代李益那句著名边塞诗“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中的受降城指的就是内蒙古五原县的中受降城。

      唐灭亡以后,中国历史过渡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原唐朝两个番将沙陀部的李克用和石敬瑭,他们两人都是鲜卑人,由于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唐赐姓李,李克用征讨黄巢后回到平城,一部分还回到了盛乐。这时原黄巢起义部将朱温归顺唐朝镇守洛阳,朱温后来又造反把唐朝灭了建立了后梁。李克用觉得唐朝赐姓我为李姓,我和你都是唐朝人,你朱温怎么可以反唐呢?于是和儿子李存勖带兵征讨洛阳,李存勖灭掉了后梁,建立了后唐,意思是忠于唐朝,现在虽然唐已灭亡,那么我李克用恢复大唐,这个政权史称后唐。五代十国以后,鲜卑人的最后一支沙陀部落就彻底的消失,完全融入到了中原汉民族中去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匈 奴(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vxoo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