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629735/e77e7997620a83c0.jpg)
每年春上,在风和日丽的城市里,与大片蓝天对映的广场上,会飞起无数的风筝。有飞鸟、有游鱼、有昆虫,还有走兽。按照现代运输工具模样扎制的,有飞机、火箭等。在春天的撩拨下,风筝欢欢快快地在天空上摆动,活像无忧无虑的孩子在游戏。这时,作为旁观者的路人,如果心情沉重,不一会儿就会随着风筝飞起来,变得轻松起来。
我把风筝看作是春天催生的人工花儿,是人们对季节的装饰。想想吧,如果没有风筝的点缀,春天该是多么苍白、乏味,孩子们又该失去多少快乐、幸福。
风筝是作为玩具飞上历史和现实的天空的。可是发明风筝的人却不是为了玩儿。风筝古时候叫“纸鸢”。相传春秋时公孙般作木鸢以窥宋城。可见,那时风筝是军事上的侦察工具。传说楚汉相争时,刘邦谋士张良在巨型风筝下挂罗筐载人吹箫,从徐州房山上放飞。风筝摇摇摆摆,箫声呜呜咽咽,竟吹散了项羽的八千子弟兵,留下了“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的典故。那时候风筝又成了汉军的运载工具。你看,风筝的出现也没有违背先军用后民用的规律。风筝在科研、生产上的作用似乎不大。我仅看过这样的资料,说工业革命时,西方有人在雷雨时节以金属丝作引线放风筝,试图引下雷电储蓄、应用,结果雷电没有引来,倒引来一场爆炸,因为人类没有办法制造无限大的电瓶。
风筝引发了人类飞翔的向往,但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这最多不过是个梦而已。
风筝的真正定位应该是在五代。五代时有人把竹哨系在纸鸢上,风入竹哨,声如筝鸣,因称“风筝”。风筝在制作材料是细竹、棉纸。我小时候扎过。不过那时候贫穷,玩也是穷玩,只能偷拆家里的竹帘做风筝骨架。大人发现,没少扇过巴掌。骨架是“士”字型,棉纸却无,只能以报纸代替。那种风筝形似“蝌蚪”,我们叫它“蛤蟆蝌子”。“蛤蟆蝌子”拖着一条或两条长长的尾巴,用来配重,稳定飞行。“蛤蟆蝌子”,极像丧事上的“孝幡”。人们视为不祥。
春天是放风筝的季节。因为春季气流上升,有利风筝的飞翔。可是,近年来我却发现老皇历变了,有人从初春能一直放到严冬,象反季节菜一样,四季皆有。按说放风筝的该是小孩子的事情。可是,又变了,眼下放风筝的却大都是成年人。每天,我们小区南边的湖畔有许多老者在放,以此锻炼身体与放飞悠闲。他们不仅装备精良,而且乐此不疲。看着天上飘着的风筝,地上飘着的胡子,我就想笑,真是:老如顽童。那些老者的风筝也是今非昔比,用料竟是绸缎。风筝也豪华,可拆装、可折叠,有的还装上彩灯。观察风筝时还用望远镜。这是我小时候想都不曾想的。
风筝似飞鸟,彩云就似群山。风筝像游鱼,白云就像波浪。风筝是走兽,蓝天就是草场。风筝把蓝天打扮成了花园。抬头看风筝累了的时候我就低头看人,每一只风筝下面都牵着五六张笑脸。风筝是明媚天空上的花儿,笑脸是美好生活的花儿。四季风筝让蓝天和生活变得行动活泼和丰富多彩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