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厌恶否定;爱好:幻想”
“性格:偶尔也哭;爱好:雨中漫步”
“性格:不可思议;爱好:立于风中”
“性格:酒神精神;爱好:自由”
“人生信条:尽力生活”
“人生信条:做命运的诤友”
“不为忘却,但为托慰,采块冰石融进七月,便会有雾气的腾起”
“路上没有灯火的时候,就点亮自己的头颅”
——来自88年的一本同学录
近期,我在社交平台上看到网友分享的自己母亲大学毕业时的同学录,来自88年中文系的。我隔着手机屏幕仔细辨认哪些潦草、劲道的字句,好像已经闻到了纸的味道。
对于我这种九十年代末生的人来说,八十年代就像是一个传说。
传说里,八十年代的人好像和现在不一样。
那是一段浪漫纯真、诗意不死、信仰不灭的日子。那个时候的学子不像现在这般模样,为工作奔忙,为生存沦丧。好像每一个人都是诗人,鬼才,他们高举自由与理想,永远不用思考“我们应该进行怎样的文学教育”。所有大学生都应是文艺青年,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朦胧诗意,桌肚里不不止有国文、外语、算术,还要有几本闲书才不会被同窗笑话。
那时候朦胧的诗意不是矫揉造作,那时候不必削弱自己的个性融入社会。
我妈说,八十年代是段很快活的时光,既能够吃饱,又总是有许多好滋味。纵使不爱年书也十分喜欢学校。学校里有槐花树,周末操场坝子里还会有公放的电影,比躲在别人窗前偷看电视来得过瘾多了。我听着,好像都能闻到槐花的香味了。
传说里,八十年代的人好像和现在一样。
他们也卯足劲儿生活。他们将满腹乡愁化成笔下的诗,是因为他们也踏上了四海为家的路,为理想,为事业。他们像如今所有的“北漂”“沪漂”一样,怀着一腔孤勇,跌落深渊或者翱翔。他们之中也有漂泊无果,惨淡收场的最后,这些都变成了他们为人父母时忆苦思甜的教导。
他们也想成为传奇。我听过许多那个年代传奇故事,第一个传奇人物叫改革者,他们开始相信市场的力量;第一个传奇人物叫挑货郎,他用货担挑起了“义乌”的名号;第二个传奇人物叫创业者,他们在中关村造梦……
他们也被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他们也是平凡的做梦的人,他们也体会过"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他们把信仰擎于头顶,为理想大声疾呼,却也不得不被捆上现实的枷锁;他们也有过偶像,比我们更早地模仿过迈克尔·杰克逊,但今天他们却奋力批判着“青春偶像”。
如果要我选,我还是选择出生在我所出生的时代。我致敬八十年的诗意与浪漫,诗意、浪漫使我愉悦,如若精神上不够丰腴又如何支撑着自己被现实摧残。况且,传说中的八十年代并非全部是诗意的。或许有人说,“现在这个社会里,理想主义和诗意浪漫必死。”无妨,我也同样热爱现实主义,现实主义让我的理想主义有了生根落地的可能。更何况,我坚信:理想主义至死不渝。
88年那本同学录里有一句人生信条——“尽力生活”,致所有年代的所有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