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儿”有种令人能望文生义的神奇的力量。远远的时候,总能产生许多想象。虽然总说代号而已,但是当然不只是代号而已那么简单了。
之前看过一个段子,讲,赵云说“吾乃常山赵子龙”,如果说“吾乃石家庄赵子龙”,前者的英气消失一大半;有种丸子叫撒尿牛丸,听说好好吃的,也被推荐过很多次,我却从没提起过品尝的欲望,有个不理性但是理性也战胜不了的执念——叫成这样的丸子让人怎么吃?人名儿,地名儿,食物名儿皆是如此,对于一本书的名儿,也不例外。未见其实而先闻其名的时候,往往通过对“其名”的臆想,勾勒出了“其实”的印象,这种印象也许是对的,也许是不对的,不管对与不对,都是会形成的,都会产生对“其实”最初的判断。因此,一个不讲究的书名,便能很轻易地让一本好书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同样,一个善于吸引眼球引起阅读兴趣的书名儿,也可能会骗来很多读者,尽管读罢会大呼后悔。
在编辑工作中,我有很多的时间都在想书名儿——和作者沟通书名,跟同事、朋友征求书名儿,甚至做梦还梦见拟书名儿,怎样让书名儿反映内容的光彩,而不是蒙蔽。作者交来的稿件不需要再为书名操心的,实在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于是,在内容审稿和封面方案逐渐一一敲定的过程中,拟定书名儿这件事情如影随形。
对一般的法律图书来说,书名儿似乎是总跳不出“实用手册”“纠纷解决”“案例评析”等三板斧,其实不然。看似平常的地方,也可以有创新,比如“裁判规则”“观点集成”等字眼用到法律实务图书书名儿的时候,其便突破了固有的书名儿中常用的排列组合的元素,简洁利索地映射出了图书的内容。可见,在貌似屈指可数的法律图书书名儿的措辞的选择中,只要有心去发现,斟酌,是能够有新鲜的恰当的新的措辞来承担作为书名儿阐释内容的大任的。书名的拟定,靠编辑的文字功底,也靠编辑的经验,需要多积累,多学习,了解内容、了解实务。更为重要的是,还需要编辑能够充分利用外脑,调动作者的智慧,调动周围一切的智慧,有时一片文章、一句话的启发,可能诞生一个好书名儿。
措辞上的创新是一方面,即使措辞还是一般的措辞,一个词一个字的推敲,效果也还是会有所不同。“劳动纠纷实战解析”,“实战劳动纠纷处理”,“劳动纠纷处理实务”,等等,看上去有没有区别?细小的区别在仔细地推敲中,就悄悄地展现出来了。尤其,还可以读出来,体会抑扬顿挫的韵律,那种读起来很平或者很拗口的书名儿不会是好书名。
另外,书名儿还可以借鉴,但要注意把握借鉴的分寸。我个人认为,跨门类的借鉴,合适的时候会起到美美与共的作用,同门类的借鉴总有东施效颦的感觉。比如,《别笑!我是英文单词书》是一本很有趣的辅导书,一本关于法制史的轻松读物,书名儿《别笑!这才是中国法制史》,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畅销之后,再看《好爸爸胜过好老师》《好奶奶胜过好妈妈》等书名儿,就感觉这种借鉴太过明目张胆。
编辑和作者都常把一本书比作自己的孩子,诚然,给书拟名儿与给孩子起名的费心真真是一样样的呢。
网友评论
吾乃燕人张翼德是也,谁敢与我一战?
燕人……貌似没有常山有气势啊。但张飞喊“燕人”,估计有气势。所以说,还是喊的人有气势才有气势。
是写的太着急了,写的有问题。
中文书,则唯恐看到书名,而不知道书内容的意思是什么。
@一只果冻猫儿 说起常山,这个名字太多了。像看《大染坊》那些土匪抓了陈寿亭,送回来的时候,说“我们市邹平常山柳子帮的,我叫王志五。”你说,如果不加个“常山”,他就不像土匪啊。
标题党不是让你知道书的目标是什么,而是让你看到书以后产生一种高大上的土鳖感。
比如“程序员修炼之道”这样的书名其实看完后完全不知道这本书在说什么,但能产生一种“哇塞我看了以后是不是就得道升仙”了的高大上土鳖感。
记得朋友在写书的时候,发过来样章让我点评内容,我提了不少意见,也对他拟定的书名挺满意《领域内语言思考》。书发售了之后,一看名字《大道至易》是《大道至简》的姐妹篇。我在MSN说了好抱怨了他一通,怎么搞这么个名字。他说,就是标题党才好卖。。。
像《The Pragmatic Programmer》翻译的书名叫啥?《程序员修炼之道》
唉,说起来翻译的书名都是泪啊!!!
《富二代泡妞实用手册》
《同父异母兄弟的亿万家产纠纷解决》
《德州电锯杀人魔和孙悟空的案例评析》
看这书名,感觉都是畅销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