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在搜寻一些关于如何制定并去执行计划的方式,也曾看过几本将事情分为轻重缓急的书籍,几番折腾下来,总是在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上徘徊着。
谈到既定计划的执行问题,往大了讲叫执行力,往想小了想叫做“自律”。犹如体能训练,每日给自己制定任务,然后用自己的自律去实现它,完不成就是自律性较差,可换言之,若是自律与计划齐了冲突呢?亦或是在计划执行中常常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感觉计划过程不符合现实,需要修改呢?
想要打破这样的循环,必然要找到一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是公式,而不是一味的去制定一个计划。虽然理清做事情的头绪、过程、目的非常重要,但如果你不带着方法走,即使你围着目标拼命的奔跑,也到达不了,因为你没有走出那个公式,找到新的算法,既然计算答案的公式是错误的,那着急执行便是将错就错了。
那么如何能不再陷入这样的怪圈呢?我们要分为两部分去试着探究它,
第一点叫做“打破循环公式”,目的是为了跳出计划因各种事件或者对立面的出现,而无法执行从而无法完成计划。
第二点叫做“重构新的公式”,目的是在舍弃了原本的公式后,找到并替代他完成执行的目标从而彻底实现它。
让我们看看手头上都有什么吧。
已知的我们手头上可以使用的工具有两种,第一种叫做自律,这就好比人的耐力,是需要锻炼得来的,可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有点,(ps;这里吐槽一句,自媒体上大肆宣传“自律很重要啊”“要有自律的精神啊”以及“你不自律生活就废啦”,其实你仔细品品,他们的意思是,自律着物件是很贵的,是通过付出什么才能得到的,这种说法简直误人子弟,自律是人性的一部分,是习惯的前半句而已,你每天起床都去上厕所,这也叫自律,无他尔)一种叫做目标,这两种工具我们留好,看看是否能通过这两种工具的组合或者加上点别的工具,实现以上两部分内容。
让我们开始吧,首先自律是好的,这毋庸置疑,他会帮助我们从点滴的生活中提升自己,这是他的“果”,其实自律的“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无论什么计划,他的某一个部分肯定是需要反复的去执行,要将自律的“因”与计划中需要反复执行的部分相结合,这样就规避了“自律”的死穴,叫做“短期无用”,因为但凡需要长期坚持的,都是短期见不到效果的,会让人在自律中感到焦灼和失望,随着这种情绪的加深,“自律”就会在你的心里变得毫无意义,从而迫使你放弃自律的“果”,那就是失去了“提升”在计划中原有的作用,从而使计划落空。
意识到这一点,你就离打破死循环又近了一步,那么接下来咱们把第二件工具拿出来看看,那就是“计划”,本人拙见,想要用“计划”打破死循环,其实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拆分计划即可,例如上面我提到的,计划中需要反复去执行的,将他设计成“自律”的目标,并进行拆解,如果这样不太具象化,让我们来举个例子吧!
我们正在执行一个商业计划,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200万的营收,那么达到这个步骤,我们需要将计划拆分成这样几个部分,1.保证产品质量、2.保证产品宣传力度、3.按照既定计划完成销售目标、4.降低成本确保营收利润。当然这也只是一个非常不具体的计划拆解,只是为了阐述如何用长期计划框住短期“自律”。
首先将计划的第一部分拿出来看,保证产品质量这件事是可以将他量化的,首先确定的是想要保证产品质量就需要有监督机制,所谓监督机制就是需要有人在一线去督促产品制作部门,锲而不舍的保证质量,这里就可以把它量化至每日的工作,当你完成了这项工作,那你也就完成了自律的过程,如果你是计划的制定者,你负有执行自检的工作,那么每日督促自己的将“自检”成为一种自律,是不是就将事情变得简单了呢?
以此类推,第2点、第3点、第4点亦是如此,由此我们得出结论,打破死循环的公式是“强化自律的目的”+“计划的拆解”,那么构建新的公式需要什么呢?其实这就是一个15-8=7、7+8=15的问题,重新构建公式的方法无非就是用计划拆分并用自律不断重复。拆分即强化了自律的目的,重复保证了计划的完成,这就是新的公式!
千里之行,始于脚下,其实并不仅仅预示着那个“去开始就好啦”的美好愿望,更是在强调这千里迢迢的路,需要你计划好每天要走的路程,并勇敢坚定的走下去!盲目的“一日千里”和悲观的“长路漫漫”都无法给你前进的动力,确定了每天要走的路程,并通过“达到目标”来激励自己前行,才是完成千里之行的最佳方法。
此文,与诸君共勉。
网友评论